第145章 天熙(2)
三日后。
拂晓时分,露珠滚圆。
“佳时已至,起——”
距离仙雾山不过百余里的宫室,连绵上万人。
仪仗气势盛大,正缓步奉天子銮驾至仙雾山。
礼部尚书领着一队人马,吹奏起韩贵妃亲作的《长生曲》,乐声泠泠入耳,一如越来越近的仙雾山中缥缈游走的云雾。
天熙帝睁着眼睛,见隐约的蜿蜒山形,身子不由前倾,手掌心攥着油润的玉鹤。
半个时辰后,仙雾山的姿貌清晰地映在眼前,这位帝王再也忍不住了,嘴唇微张,瞳孔震颤,浑浊的眼珠刹那间流转着明光,激动地几欲立刻就下銮驾。
但他记得蓬莱真人的言语,并未妄动。
接下来,还待真人与神仙沟通,启禀上天,获得准予后方可入山。
蓬莱真人此时扬声道:“仙宫已至,谨聆仙人——”
开坛设祭。
蓬莱真人在坛上旋转。身着白衣蓝袍的上百名道士,挥着拂尘,手舞足蹈,个个虔诚而恭敬地做着动作。而乐工弹奏着的乐曲却神秘而轻灵,仿佛惊扰不了一片叶、一只鸟。
这一幅画面,充满了诡异的灵性。
“谨禀仙人——宜国天子奉仙使之命,问仙人安。天子在位二十年,励精图治,睿智果决,心怀四海苍生,治小民如治大家,贤明圣德无过于当今天子。”
蓬莱真人的声音听着格外缥缈如风。
“今天下已定,人事已修,皆天子之功也。天子欲彰此功绩,叩告诸位仙人,请仙人示下。”
乐曲声仍在继续。
天熙帝闭目,似在与神仙低语。
人群之后,众人低头不敢看。
凌当归悄悄抬头,瞥了一眼这离奇又荒唐的场景,只觉得悲哀又好笑。
什么励精图治,什么贤明圣德,又是什么天下已定人事已修——
若世上真有神仙,神仙信了准了这话,那所谓的神仙便也是苍生之害,愧对香火殿中的万民供养。
可惜天熙帝不懂,他已然走火入魔。
又过了半个时辰,蓬莱真人忽一挥洒手中的粉末,扬向祭桌上的圆盆。
幽蓝色的火光霎时燃起。
而恰在此时,万丈光芒将初晨的水汽吹散,山水熠熠生辉。
蓬莱真人收起拂尘,竖手掌于胸前,平心静气道:“贫道为天子多谢仙人指点。”
天熙帝睁开眼睛,满目惊异,“仙人说何?”
蓬莱真人绕过祭坛,行了一礼道:“恭贺陛下,仙人已知陛下社稷江山之大功,深感欣慰。故而仙人准允陛下入主行宫,望陛下早日得道升仙,庇佑天下黎民。”
“果真如此?!”天熙帝难掩激动,“仙人之教诲,朕牢记于心。”
询仙之礼已过,帝王下驾,由左右内侍抬轿入山。
唐鸣领的禁军,以及拱卫都城的几支军队,在山下守着。蓬莱真人、礼部尚书、太傅等人陪同天熙帝入山,本该由韩虚谷为皇帝介绍各处行宫的宫殿名称,然而韩虚谷病重不得前来,他的儿子又沾染了病气,也不得上山。于是便只能由刺史讲解。
易容成刺史身后的小吏的凌当归便这样混了进去。 退伍糙汉狂宠崽崽娘亲
周老丈提前就将仙雾山行宫的各处建筑设计所蕴含的深意背得烂熟于心,又刻意训练过,无人起疑。
精心挑选的两列禁军在后跟随保护。
凌当归听着周老丈婉婉道来的介绍,从山下直至山上,见识过一座又一座的琼楼玉宇般的宫殿、亭台,也见着悬崖上的幽兰,石壁间倾落的瀑布。
一砖一木,一石一花,都确实是令人震撼不已的神仙之境。
可再细细看,分明又都是沾着血的。
“陛下,这是九仙峰。”周老丈道。
抵达仙雾山最高峰,天熙帝下了轿。
他今日未着龙袍,而是穿着素净的白色道袍。疏落的头发取出几缕只简单盘了髻,其余散落在后。高山上的风四面八方、无遮无拦地吹来,发丝飞舞、衣袂飘飘,加之天熙帝身形偏瘦,微微仰头,上位者的气势不俗。
周老丈道:“相传一百多年前,先后有九个人归隐山林,居与仙雾山,寻仙问道,最终九个人都得道成仙。据传在他们成仙后的第二日,干旱多时的雁州城便降下了甘霖,春苗及时得种,这才避免了饥荒之患。后人为了纪念这九位仙人,便在仙雾山的最高峰立碑刻字,又将此处改名为九仙峰。”
山峰上,九面石碑,已无仙人之迹,年代也无从可考。
是真是假,无人可知。
凌当归早在半月前就登过仙雾山,也爬过九仙峰。
这些传说,他是不信的。
天熙帝却深信不疑,闭目感风,徐徐吐出一口气:“此乃仙人送来的风,真是心旷神怡。朕欲封仙人为侯,只怕凡俗头衔惹得仙人不快。”
蓬莱真人道:“陛下所言极是,只要陛下心中有仙人即可。”
天熙帝莞尔,站立最高处,听着泉水叮咚与风吹林石的声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静谧、飘然,空灵。
而他不知,此时山下,已是另一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