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被官府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压迫得生活难以为继的穷苦百姓纷纷投奔王薄的义军,其队伍日渐壮大。
王薄以长白山雕窝峪为根据地袭击周边郡县,多次击败官军,经常大获胜利。仅一年多时间,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率兵进攻鲁郡,即今山东兖州,开始外出作战,起初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麻痹轻敌,结果在泰山脚下为隋将齐郡丞张须陀所部突袭,被杀数千人。《资治通鉴》记载说,齐郡丞张须陀“将郡兵击王薄与泰山下,薄恃其骤胜,不设备,须陀掩击,大破之。”失败后,王薄重新集结力量,北渡黄河,来到临邑县。张须陀追兵又至,王薄与其再次决战,又遭重创,有5000余人被杀,损失牲畜数以万计。王薄又与孙宣雅、郝孝德等义军联合,兵力达10余万人,三军南下重新进入长白山区,再联合进攻章丘,张须陀亲率步骑2万迎击,起义军被各个击破,再遭失败。
此后数年,王薄退守以长白山区为中心的根据地,转战于鲁中、鲁北一带,与其他起义军互相支援,共同反抗隋朝统治。有一首民歌,从反面反映了王薄在长白山坚持斗争的状况:
“长白山头摆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队,只怕荣公第六郎。”
荣公第六郎是荣国公来护儿的第六子来整,他曾经率军打败过王薄的农民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隋朝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在江都,即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拥戴隋炀帝的萧皇后北上,于次年到达聊城,即今山东聊城西北。唐朝派遣淮安王李神通围攻聊城,宇文化及则派人联络王薄,王薄投降了宇文化及,率部与之共同守御聊城。李神通攻城不克,率军而退,窦建德又率军来攻,而且攻势猛烈,王薄见大势已去,遂打开城门放窦建德入城。窦建德入城后,擒杀宇文化及,王薄又投顺了窦建德。
武德二年(619年)初,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资治通鉴》说:“隋将帅、郡县及贼帅前后继有降者”,王薄审时度势也投降了唐朝,是被当成代表性人物最受重视的将领,第一个被任命为主政一方的高级官员,任齐州总管,驻守历城,即今济南。武德四年(621年),王薄劝说青州、莱州、密州等州投降唐朝,诸州都表示同意,为唐朝的统一战争做出贡献。
小主,
武德五年(622年),唐朝宋州总管盛彦师率王薄共同攻击须昌,即今山东东平东须城镇西北,征粮于潭州,即今历城东部平陵城,刺史李义满与王薄有矛盾,因此闭仓不给。须昌投降后,盛彦师将李义满关押于齐州监狱。皇上有旨释放李义满,使者未至,李义满已死于狱中。王薄因事再赴潭州,李义满之侄李武意怀恨将其刺杀,一代英雄以悲剧的形式落幕。
记载王薄结局最详细、权威的史料,仍然是《资治通鉴》,原文说:“宋州总管盛彦师帅齐州总管王薄攻须昌,征军粮于潭州。刺史李义满与薄有隙,闭仓不与。及须昌降,彦师收义满,系齐州狱,诏释之。使者未至,义满忧愤,死狱中。薄还,过潭州,戊戌夜,义满兄子武意执薄,杀之。”
王薄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他在长白山起义后,很快便得到黄河下游一带农民的响应。仅在山东一带,就有张金称在夏津县、刘霸道在惠民县等处起义响应,他们攻占郡县,杀死贪官污吏和豪强地主,沉重打击了隋王朝的统治,形成了隋末全国农民大起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