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回 长白山王簿起义 郎王锤造就铁匠

原来这对烧瓜锤叫做郎王锤,与隋末起义首领王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王薄本是邹平人,铁匠出身。他出生于魏晋南北朝的北朝时期,主要生活在隋朝和唐朝初年。

隋炀帝是着名的暴君,好大喜功又贪图享乐,他营建东都洛阳,开通运河,调发了大量的山东民工,使人民备受徭役之苦。隋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把山东作为进攻高句丽的人力、物力供应基地,年轻男子大多被强征服徭役。

大业七年(611年)初,隋炀帝下诏讨伐高句丽。《资治通鉴》记载:“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他从全国各地征发大量军队、民夫以及军需物资向辽东前线集结,“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但是这一年,山东、河南大水,三十余郡灾情严重,隋炀帝不仅不抚恤民众,反而“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而偿之。又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糇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就是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大历史背景下,逃亡的百姓逐渐积聚在章丘与邹平长白山区王薄的部下,到了秋后,农民起义正式爆发。

对王薄起义,中国历史给予了崇高的地位,称他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连封建时代最正统的史学家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都没有贬低王薄,而是把他作为官逼民反的典型,原文说:“邹平民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剽掠齐、济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动,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在王薄的带动下,今惠民、阳信、无棣县一带的刘霸道、孙宣雅、格谦以及周边的张金称、窦建德、孟海公等纷纷响应,形成了巨大的推翻隋朝统治的洪流。

王薄此人很善于组织和发动群众,他在长白山雕窝峪建设根据地,修建寨墙,囤积物资,凭险自保。他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谣方式进行宣传和发动群众,针对社会矛盾,王薄作歌曰:

“要抗兵,要抗选,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

他神化自己,自称“知世郎”,能预知天下局势变化,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道: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