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行动,他意在杀鸡儆猴,既然在勋贵之中挑中了自己的老丈人作为开刀对象,那么在百官里面自然也要选出一个颇具分量之人方可。
实际上,于崇祯内心深处而言,他最为想要除掉的便是那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
只可惜,此人此刻尚未发迹,还要等到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才能高中状元,并被授予修撰一职,自此踏入仕途。
照目前来看,这个时候的魏藻德或许还只是一介小小的秀才,亦或是举人罢了。
而现今坐在首辅之位上的是温体仁,此人为明朝的第九任首辅,且要一直待到崇祯十年时方才会遭到罢免。
然而,对于此人,崇祯并不打算对其采取任何行动。
只因在崇祯看来,此人之所以无所事事、毫无作为,全然是由于自己这个皇帝缺乏担当所致。
若是依照后世之人的观点来评判,倘若皇帝能够有所作为,那么温体仁便会成为一名贤能之臣;可若皇帝本身就没有担当,遇事只知推诿卸责,那么温体仁自然而然地也就变成了一个凡事都不肯沾身的“不粘锅”式人物。
而这恰恰正是崇祯此次决定亲自出马的缘由所在。
毕竟身为一国之君,若自身带头消极怠工、不作为,每逢遇到问题时只会一味地推卸责任,那么底下的臣子们势必会纷纷效仿。
如此一来,崇祯心里很清楚,自己着实怪不得温体仁什么。
既然上苍赐予了他这么一次难得的机遇——得以进入万界楼并提前洞悉最终的结局,那么他也有心给予温体仁一个改过自新的契机。
既然已经打定主意不去触动温体仁,那就必须另觅他人代替。
好在当下大明朝廷中的那些官员们,即便将他们全部诛杀,或许其中仍会存在被冤屈者;但是若每隔一人便处决一个,那么毫无疑问肯定会有漏网之鱼。
故而,对于崇祯而言,可供选择的目标可谓是多不胜数。
“下一处,前往少詹事陈演府上!”崇祯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