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巴林氏的王爷是没有给她讲过,原本的蒙古四十九部是如何变成四十八部的,若是知晓其中原委,她或许就不会说出那句惹祸的话了。
但恪嫔是听过这个故事的,所以她敢于在皇后娘娘面前表露不满,然而面对皇帝时,她却只会装出委屈的模样。
她能够感觉到在皇帝和善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对她们的不屑。
什么礼重蒙古,笑话,皇帝又不是蒙古的赘婿,为什么要看两个和亲来的女子的脸色。
若是对他们的女儿不好,便是让整个蒙古寒心,认为他不值得忠心。
可忠心不绝对,便是绝对不忠心。结成姻亲是为了和平安定不错,可这和平安定与否,决定权从来都在那说一不二的帝王手中。
巴林部的王爷因为自己的教女不善而付出了代价,如今的蒙古早已不是曾经的蒙古,大清也不是昔日的大清,皇帝一句话,便足以在地图上抹掉一个部落存在的痕迹。
而其余四十七部,也被借此打上了‘不忠’的标签,被派官员带兵驻军严密监视。一旦有异心,便与巴林部同罪论处。
当听说巴林氏王爷进宫的当天,就被当着巴林氏的面赐死,巴林氏至此也疯了,被贬为庶人后不知被送往何处。
恪嫔经历了巴林氏的悲剧后,深谙了宫廷之中的险恶,再也不敢造次,遂决定在牧场里默默耕耘,专注于照顾那些牛羊。
虽然辛苦了些,但总比害人害己强。
拜尔果斯部也怕她和巴林氏一样作死,特意从各地召集了几位经验丰富的牧民来协助她,希望她能够安稳度日。
远方的老父亲在书信中声泪俱下,一遍遍地祈求她千万要谨言慎行,不要再得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