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公冶长第15章 探寻孔文子之贤—敏学与下问的智慧之光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子贡带着疑惑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予‘文’这一谥号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敏捷,并且勤奋喜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当作羞耻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被称为‘文’。”

在此,“何以”是一个古汉语短语,“何”表示“什么”,“以”表示“凭借、因为”,“何以”合起来就是“凭借什么、因为什么”的意思。子贡用“何以”发问,意在探究孔文子获“文”这一谥号的依据和原因。

“敏”这个字,形容人的头脑灵活、反应迅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能够快速地接受和处理新的知识和信息。

“好学”,“好”读“hào”,意为喜爱、热衷于。“好学”强调的是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浓厚兴趣,不仅愿意学习,而且主动追求知识,不断进取。

“耻”,指感到羞耻、难为情。“不耻下问”中的“下问”,意思是向身份、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孔文子能够克服内心可能存在的骄傲和自满,以一种开放和虚心的态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种精神在当时重视身份和等级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是以”,“是”指代前面提到的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以”表示“因此、所以”,“是以”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孔子通过这个词,清晰地表明了孔文子获谥“文”正是由于他所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

孔子的这一回答,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孔文子获谥的缘由,也为后人树立了评价一个人是否贤能的重要标准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