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论语·八佾>第11章 孔子论或问禘之说》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礼的理论和意义。这里的“或”,指“有人”,是一个不特定的人物。“禘之说”中的“禘”,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且极为庄重的祭祀仪式,通常只有天子或地位极高的诸侯才有资格举行。“说”在这里指的是关于禘礼的详细解释、内在含义以及相关的规则和要领。

孔子回答说:“不知也。”孔子说“不知”,并非他真的完全不了解,而是一种富有深意的表达方式。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提问的人尚未具备足够的领悟能力和知识基础来理解如此高深的内容;也有可能是他对当时社会中人们对待禘礼的态度感到失望,认为随意地讲解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接着孔子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意思是,如果有人真正懂得禘礼的深层含义,那么对于治理天下来说,就会像把东西展示在这手掌上一样清晰明了。这里表明孔子认为深刻理解禘礼所蕴含的道理,能够获得治理天下的智慧和方法。

最后,孔子“指其掌”,用手指着自己的手掌,这一动作形象而生动,进一步强调了懂得禘礼之说对于治理天下的显而易见和轻而易举。

孔子的这一系列回答和动作,既体现了他对禘礼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传授知识的审慎态度。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高深学问的门槛

孔子对禘礼之说的回答方式,犹如一道醒目的警示,暗示了那些真正高深莫测的学问并非是能够轻而易举地为普罗大众所轻易理解和全盘掌握的。它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需要攀登者具备扎实深厚的学识根基、历经岁月磨砺的修养沉淀以及对社会万象敏锐而精准的洞察力。这也郑重地提醒着我们,在那漫长而艰辛的追求知识的征途之中,必须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有些熠熠生辉的真理犹如璀璨的星辰,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方能在那浩瀚的知识星空中捕捉到它们的光芒,领悟其深邃的内涵。

2.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孔子这种看似回避的态度,实则可能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对待重要礼仪制度那漫不经心的轻慢态度以及肆意歪曲误解的痛心疾首的批判。在那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传承千年、承载着先辈智慧和社会秩序基石的传统礼仪制度,被无知者所忽视、被功利者所扭曲,使得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迷茫。孔子借由对禘礼问题的回应,抒发了他对这种社会乱象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忧虑,呼唤着人们回归正道、重拾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与遵循。

3. 治理天下的智慧

孔子将深刻理解和把握禘礼之说与治理天下这一宏伟目标紧密相联,这绝非是一种偶然的类比,而是蕴含着他对社会治理之道的深刻洞见。他深知,那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制度,绝非仅仅是空洞的形式和繁琐的程序,而是凝聚着人类社会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并由衷尊重这些根本的原则和规范的智者,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理清头绪,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稳操胜券,从而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与和谐有序。

4. 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

孔子通过那简洁而有力的指掌动作,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内敛的教育方式。他深知言传身教的力量,明白在教育和交流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空洞的言辞往往难以深入人心,而适时恰当的身体语言和意味深长的暗示,却能够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更深刻地触动他人的心灵,激发他们内在的思考潜能,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探索真理的海洋,去领悟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刻哲理。

5. 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孔子对禘礼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清晰而明确地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那无比深沉的珍视与呵护之情。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皆是先辈们历经岁月沧桑所积累下来的智慧瑰宝,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我们作为后人,应当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之心,肩负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从其中汲取无尽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使其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6. 追求真理的态度

孔子虽未在表面上直接详尽地阐述禘礼之说的具体内容,但他在面对提问时所展现出的态度,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对待真理的严谨而庄重的典范。他坚决不轻易向那些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足够领悟能力的人随意传授那些高深莫测的道理,这不仅是对真理本身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求知者的一种负责任的引导和鞭策。这也深刻地教导着我们,在那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追求真理的漫漫征程中,要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不断砥砺自我、提升修养,逐步达到能够理解和接纳真理的崇高境界。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对禘礼之说的回应,体现了他对高深学问、社会现实及治理天下的思考。

愿我们以敬畏之心追求知识,珍视传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