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济南大地把岁月沉淀下来的印记,刻在了一棵棵古树的年轮上。一棵古树是一种情怀,一段历史,一处景致,一种精神,它往往和一座城市、一个村镇、一座庙观的历史紧密相连。千百年来,济南儿女与古树名木和谐相处,也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以树比物,以树喻人,生动具体,活灵活现。
济南古树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横空出世,仪态非凡;有的形态优雅,风采动人;有的奇花异果,别具一格;有的卓然独立,意境旷远。它们昂然挺立于乡野村头、公园寺庙,在很远的地方就进入人们的视野,那饱经风霜的身影坚毅有力,那穿越时空的身躯屹立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古树唤起人们纯粹的审美。它们器宇轩昂,元气充沛,枝叶铁铸,干比石坚,不凋不残,风骨凛然,形态万千,即使树体有空洞、开裂、虫蚀、火迹、扭曲、倒伏等缺陷,依然透着神秘,使人体味到自然、原始、质朴、粗犷、厚重、崇高等美感。
而其中便有十大树王屹立于此!
历城王舍人街道的“幸福柳”。在十位“树王”中,年龄最小的是位于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幸福柳广场的一棵旱柳,今年大约100岁。1959年4月13日和9月21日,毛主席两次来济南视察,曾在这棵树下会见群众,并与群众亲切交谈,因此被人们誉为“幸福柳”。
平阴高路桥楷树王。十大树王中年龄最大的是平阴县孔村镇高路桥村的一棵楷树,已经大约2500岁了。此树位于高路桥村,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高柴后人在山里立村为茅峪庄,庄北修建一座石拱桥,因为先祖高柴是鲁国孔门弟子,称此为“高鲁桥”,当年村内有书院,院内遍植楷树,最大的一株相传是“寿圣”高柴所植。相传,孔子去世后,弟子高柴移来楷树植于自家书院前,尊树为师。楷树最高时达19米,胸径1.9米,枝叶繁茂,可覆盖1亩地方圆。1957年,该树曾遭雷击被摧毁,此后枝丫多次被砍伐,仅剩下3米高的树桩,过了两年,在树桩西南面,枯树神奇的再次发芽,形成了现在的树冠规模,但是,树皮逐年萎缩仅剩下三分之一仍有生机,堪称“华夏第一楷”。
千佛山唐槐王。千佛山风景区的唐槐亭前的古槐树已干空,但有一棵幼槐穿过树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们又称它为抱子槐,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长清五峰山公孙树王。济南长清区五峰山景区有一棵银杏树,高21米,雌雄同株,树干覆盖面积2540平方米,据说这棵银杏树有2600多年历史,需六人合围,世间稀有,被誉为“银杏之王”。五峰山属泰山山脉,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相传玉皇大帝的五个女儿路经此处,见其风景秀丽,不愿离去,于是分别化作迎仙峰、望仙峰、会仙峰、志仙峰和群仙峰,五峰山由此而得名。五峰山有八景,即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栗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景景生辉,处处生情。明媚的山水、苍劲的古柏、神秘的五叶松、如盖的银杏树、林立的碑碣、古老的道观都诉说着五峰山的历史沧桑。五峰山常年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辉映,风景绝佳。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浑然融为一体。而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棵古银杏树了,尤其是在11月初深秋色彩最靓丽的时节。五峰山的千年银杏树,满满都是岁月在枝干上留下的痕迹。道观的古朴,加上斑驳的落日余晖,一抹霞光像给满地的银杏叶镀上了一层黄金,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秋景画了。深秋已至,金装灿灿,彷佛之前的葱郁都在为这一刻而蓄力。
历下大明湖街道海棠王。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SD省人大海棠园的宋海棠,树种为海棠花。此树长势旺盛,枝繁叶茂,树形优美,树种珍贵,保护价值高。1954年由院外移至院内树池,当时主干枯残,后又从树墩处萌生幼枝,老树新干,枝繁叶茂。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一树的繁花,成为珍珠泉大院里一大奇观,因为历史久远,生长旺盛,所以被称为“北方海棠之冠”,这也是济南千年古树中唯一的一棵海棠树。宋海棠生长在封闭的海棠园里。它丛生的枝条簇拥着向四周发散,树叶茂盛浓密,树冠东西约有8米宽,整个树形如同一个大蘑菇,非常壮观。在海棠树的东侧,立着一个石刻:“宋海棠”,据悉,这是清末民国山东书画名家王墨仙的题字。宋海棠是一株西府海棠,相传为宋代大文学家曾巩亲手所栽。曾巩时任齐州(济南)太守,在珍珠泉畔建有别墅“名士轩”,宋海棠为当年所留。
长清檀抱泉青檀王。长清区万德街道灵岩村,有一棵青檀,树龄约1000年,生长旺盛,树形优美,冠型大,覆盖面积广,树根部包裹一泉,取名为“檀抱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据传说,此泉及古树已有千年历史,泉水清澈甘甜且常年水流不断。?初见这棵青檀,让人最惊讶的是它与泉水的完美结合,大树生于半山腰,树下一眼清泉,虬根盘错分为两侧抱泉而生,青色的树干搭配青石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有1600多年历史的灵岩寺前身就在檀抱泉旁,泉水滋养了一方百姓,后来山洪暴发,把原来的灵岩寺冲了,以后才建到这个地方。古树因泉而生,泉因古树相抱而得名,相依相存。树长在泉眼上,泉给树营养,树又保护着泉。一棵树,因为一眼泉,生生不息;一眼泉,因为一棵树,成为奇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莱芜独路村唐板栗王。莱芜区大王庄镇独路村有一棵板栗树,据传说,这棵树唐朝时期就已存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板栗产量较高,易于管理,可以加工成板栗面,是比较耐储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来深受百姓喜爱和爱护。以前每逢年景不好,庄稼欠收,全村人就靠储存的板栗维持生活。所以从古到今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独路村板栗树不能杀,只能种。目前,独路村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树。这棵唐朝板栗是独路村100多株千年板栗树中的“树王”。
平阴洪范池白皮松王。墓地是人们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大量古树名木作为“墓树”得以幸存,尤以松柏居多。平阴县洪范镇镇驻地以北不足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处独有罕见的白皮松古树林,因是明朝三代帝王(神宗、光宗、熹宗)之师,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茔地,故称“于林”。该地是1607年于慎行病故后,万历皇帝为报师恩,在洪范敕建的陵园,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据明朝史书记载,于林曾经恢宏壮阔,正门外有高大石狮一对,林中有华表两座;甬道两侧有石虎、石羊、石马,翁仲相对;还有,落棺亭、记载政绩文章和人品的石碑10通,以及牌坊两座。落棺亭周围苍松翠柏,尤其林中植有万历皇帝所赐代为守孝的白皮松59棵。遗憾的是,经历多次“破四旧”等历史风潮,于林现在仅存大门等建筑物和40余株白皮松,其他的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白皮松林见证了一段明代“师生之情、君臣之义”,它既是对于阁老(家乡人称谓)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万历皇帝尊师重教、任人唯贤的高度赞扬。正因有这样的明君贤相,才有了“万历中兴”时期的国泰民安。
四门塔侧柏。约1900年树龄,在柳埠街道办柳埠林场四门塔景区。四门塔建于隋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四门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九顶苍秀,人称“九顶松王”。在四门塔建立之前,东晋初年一位姓朗的高僧修建了朗公寺,九顶松的栽植时间要早于朗公寺的建造时间。史书和碑文上记载,九顶松为东汉所栽,公元583年被隋文帝杨坚改郎公寺为神通寺,册封九顶松为灵神松。“古塔松风”为济南十六景之一。
章丘文祖街道甘泉村的流苏树虽然只有600年树龄,但因此地四面环山,地形如聚宝盆,灵气不外溢,致使流苏王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十大树王之首。
一棵古树穿越百年的风雨,依然苍翠挺拔,这时候它早已经不单单是一棵树,更成为了一个地方的印记和标签,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济南的古树名木不仅承载着济南的历史文化,见证着济南历史变迁,还像德高望重的老者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而如今十大树王的树心竟被生生剥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