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回 五行诀与魔相抗 圩子墙百年防御

筑圩子墙离不开石灰。咋办?庄人在巴漏河建起号称七七四十九座石灰窑,发动男女老少就地取材,到河滩捡鹅卵石烧灰。石灰加生土,掺河沙,拌成“三合土”作墙体材料。从博山、莱芜及本县南部山区购葛条编“模板”,两侧立柱夹紧,一板板,一层层压紧夯实。内、外灌制厚厚沙灰浆,形成坚硬难穿的护墙外皮。

圩子墙顶宽3米,基厚5米,墙高8米。南、北两段因分别兼作巴漏、下河河岸,墙高增至10米,圩子壕一段甚至达到12米。顶部筑“女儿墙”,留了望孔和枪眼。除沿河而建墙段外,其余各段墙外都挖宽6米,深5米堑壕。

圩子墙开大南门、小南门、大东门、小东门、西南门、小西门、东北门、玄帝阁门、新街门、刘庄门10座圩门,庄人习惯称之为“十门九关厢”。为何只有九关厢?难道是大、小南街?还是东北门、玄帝阁门外共有郑家庄街?至今无人能解。圩门上建门楼,既显示威严,又作了望哨位和防御阵地。一旦开战,各圩门与其两侧墙体拐角形成交叉火力网,易守难攻。

圩子墙除了它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还有与众不同的“三怪”。说来匪夷所思,细琢合乎常理。

一曰“圩子墙不大圆,一半房子一半田”。哑巴赶老牛拖拉出来的基线范围远比庄子本身大,甚至将早就有的北梢门——财神阁子门都裹进庄里了。圩子墙内街巷房舍和庄稼地、菜园地面积几乎对半相等。

大南门西侧、小南门两侧、大东门两侧、小东门两侧、东北门两侧、玄帝阁门两侧,西南门两侧都有大片庄稼地和菜地,其中较大的后园、后头坡都有几十亩。还有面积不小的王家老墓田、刘家老墓田、九女坟墓田等大、小墓田五、六个。假设匪盗包围了庄子,城门一关,里面照样有粮有菜。甚至年节祭祖都不用出庄了。你看先人想得周到不周到?

二曰“大东门不朝东,大南门不朝南”。大南门是南北最主要出入口,可门洞不朝南,而朝西南赭山方向。大东门不朝东,而朝东南桑园、博平、普集方向。这又是为何呢?原来建造圩门之前,先人就预先考虑到巴漏河泛洪可能造成的灾害以及交通顺畅问题。前者顺水流方向而建,后者顺章(丘)——淄(川)官道方向而建,岂不聪明?

三曰“南天门不见门,锯条齿子柳树林”。好多人纳闷:怎么不见南天门在哪?其实,所谓“南天门”,指的是王家老墓田西侧一段东西长约30米的墙体。这段墙体特别高出一截,远看俨然巍巍雄踞的南天门。既当迎水墙,对付南来滔滔洪水,又是文昌阁前影壁墙。

“南天门”沿河而建,附近墙体出现5个近似直角拐。当年工程修到此处,因紧靠王家家庙和王家老墓田,无论设计者还是施工者必然十分谨慎。综合考虑地势、水向、洪汛、波涌、河道冲刷各方面因素,建成了犹如锯条齿口状,以最大限度减缓水流冲击。墙外侧栽植大片柳树,也为挡护圩子墙下部基础,以防激流掏空而造成大险。“龙湾锦鳞夕照醉,南天翠柳早鸣蝉”两句诗,向人们真实展现了这一巴漏胜景之地。

事隔多年,圩子墙早已失去了它最初的作用,如今已是断壁残垣,所留不多。那人只能倾注五行之力增强其防御,可没想到,王小Q的法力之高超乎想象,他身上的魔力乃是魔童相所倾注,岂是寻常法术所能相抗。

那人感觉到不消片刻,圩子墙结界便会被王小Q攻破,猛然间他抬头看到王小Q手中的“烧火棍”。

“大禹玄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