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镇峰接过篮子,深深鞠了一躬:“老丈,这衣服我们收下了,但请您放心,只要有我们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踏进村里一步!”
村民们闻言,纷纷鼓掌,甚至有人激动得眼眶发红。
“以前总觉得军队和咱老百姓是两码事,现在才知道,他们就是为了咱们好啊!”一位妇人感慨地说道。
“可不是嘛,这些兵哥们吃住都在这里,保护着咱们。皇上英明,能让军队和咱们这样亲近!”另一人接道。
边疆的百姓逐渐意识到,军粮仓不仅是军队的后盾,更是他们自身生活的保障。一个村落中,村长正在召集村民开会,讨论如何更好地配合军队的粮草调配工作。
“大家听好了,军队为了保护咱们,付出了这么多。现在军粮仓在咱村附近,我们得尽心尽力配合他们!”村长语气坚定,“谁家有多余的草料和木材,可以拿出来支援仓库的修缮。”
村民们纷纷响应,一位年轻人站起来说道:“村长,咱家里有不少草料,我明天就送过去!”
另一位年长的村民则补充道:“还有咱村的牛车,可以借给军队用,反正平时闲着也是闲着。”
几个月后,边疆某处粮仓正式竣工。杨镇峰率领士兵和村民共同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村长声音哽咽:“这也是咱们村的荣幸!只要有需要,咱村永远是军队的后盾!”
崇祯在朝堂上宣布了军粮仓的初步成效:“各地新建军粮仓已覆盖辽东、宁夏等地,后金的试探性进攻被有效遏制。改革的收益不仅救济了百姓,还守住了大明的疆土。这就是改革的意义。”
朝堂内鸦雀无声,保守派官员再无话可说,而年轻的官员则纷纷称颂:“陛下英明!”
夜晚,崇祯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深沉的夜空。他知道,改革带来的财富与力量已经逐步显现,但真正的考验还未到来。
“内忧暂平,外患尚存。”他低声自语,“这场改革不仅是为了今日的安稳,更是为了大明百年的根基。”
窗外的夜风卷动宫灯,崇祯的身影在灯光中显得格外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