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黎的境遇,倒是有几分类似于北宋了,说起来神都城的富饶繁华相较于北宋东京汴梁城也是毫不逊色,要是毁于异族之手该是多令人痛心……”
想到这里,姜澈灵光一闪:“战备、北宋,有了,可算是找到一篇合适的策论了。”
“苏轼先生所作的这篇《教战守策》,简直是为今日的题目量身定制。”
苏轼以诗词为后人所熟知。他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诗题材广阔,独具风格,与黄庭坚二人并称“苏黄”。
但其实他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书、画、散文等方面均取得极高成就。苏轼文章着述宏富,豪放自如,在宋文中属于一流水平,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嘉佑年间,北宋受“三冗”问题困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辽和西夏的威胁,可是当时统治阶级却被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殊不知实际上已经积贫积弱。苏轼感到忧心忡忡,写下这篇政论策论提醒世人。
当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何等的相似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姜澈回想《教战守策》的内容,文章首先提出国家治理不能存在“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思想;接着叙述“知军备”的重要性与益处,但是后来的君王听从迂腐无能之臣的建议,废除军备,潜在的危险浮现,动乱随之滋生。
然后以王公贵胄和普通百姓为例,对比论述,强调应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要教民习武,批驳苟全求和的谬论;最后指出国家要注重崇尚武勇,操练武艺,应付可能面临的战争威胁,使社会得到安定。
姜澈捋了一遍,这篇策论有些内容需要修改,例如其引用了唐代安史之乱的典故,这个时空并没有出现唐代,所以也并无安史之乱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