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黎也有高考?

儒门为圣 半唱半和 1084 字 18天前

姜澈说道:“书院招生联考我自然也不陌生,可是按照规定,我现在只能在堂阳县参加考试,也只能留在洺州上学。”

“恕我直言,洺州各家书院的水平虽然比朔州好一点,但是强的程度也很有限,并不是一个好的去处。”

沈厚神秘一笑,说道:“姜兄你说得没错,但是我并不是建议去洺州书院,那里可能对普通人有吸引力,但是以姜兄的才华,配得上去更好的书院修习。”

“我大黎教育体系十分完备,且不说中央的六学,就是门下省统辖的崇文馆、东宫统辖的弘文馆也算不错的去处。神都三大书院底蕴更是深厚,其老师和学生普遍受人尊崇,都是实现理想的上好舞台。”

“当然,这些都不是隐秘的事情,姜兄应该都知道。”

“然而,姜兄你可知,每年地方上各州郡都有推荐人才去京城参加考试的名额?”

这一点姜澈还真是不知道,他原本就是出身于乡下的普通人,家族在官府中没有人脉。

不过姜澈一下子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大黎朝廷想要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必须保证其自身要掌握足够的力量。因此,朝廷不仅花费大量资源培养大批的武者,同时也很重视儒释道三家人才的选拔,官立学校是培养人才重要途径,在官立学校上学的学生,天然就会对朝廷抱有好感更亲近。

因此,儒家有州学、国子监等各级书院,还有门下省管理的崇文馆、东宫统辖的弘文馆。针对佛道两家,中央及各级地方分别建有崇玄院和菩提院,各自负责教授道学和佛学。

给地方推荐人才进京考试的权力,则有些察举制的味道。

好处很明显:

第一,最直接、最基础的一点,把天下英才收入京城,让这些人直接为朝廷所用,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起码来说,各地官员推荐上来的人,不可能是一些酒囊饭袋,不然就等着被吏部那边追究失察的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