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带着亲卫一路疾行,回到国公府。径直踏入书房,掩上门后,他眉头紧锁,暗自思忖:“朝堂之上,若无自己的势力,仅凭一己之力,终究难成大事。看来,培养亲信已迫在眉睫。”
“咚咚咚。”他右手在书桌上轻轻敲动,“如今宗兄在永兴军路担任转运使之职,可这转运使之权,因为有着四海钱庄的运作,致使西北诸路的转运使职权力大为削弱。以宗兄的才华,留在那里实乃浪费,得寻个机会将他调回朝中任职。”
随后,武植再次回想起记忆里北宋末年有名的文臣,脑海深处,前世的记忆再度翻涌而来,李纲、赵鼎这两个名字映入脑中。
“李纲、赵鼎,”
武植想到这两位北宋末期的有名文臣,嘴角微微上扬。
“根据自已前世的记忆,并结合现阶段的时间线,李纲如今约二十七八岁,尚未进士及第,应当在无锡老家读书。赵鼎此刻大概二十五六岁,按照前世史书的记载,此时应在洛阳府担任县令一职。两人正值年轻力壮、胸怀抱负之时,趁此机会将他们招至麾下。”
想到这里,他对着门外喊道:“来人!”
守在书房外的亲卫听到武植的命令,连忙走进房内,拱手抱拳说道:“大人,不知有何吩咐?”
“你速速去外城东厢坊,通知锦衣卫千户燕青前来见我,我有要事交付于他。”武植沉声说道。
亲卫闻言,即刻领命,而后出了国公府,朝着外城行去。
此次武植回京,把锦衣卫的副指挥使公孙胜留在了京兆府负责监察西北诸路的各项事务,将朱武派往了西夏兴庆府监察西夏全境。
而千户燕青则被武植事先指派,率领 近千名乔装打扮的锦衣卫进入了大宋的汴京城,为今后武植在京师进行消息打探以及情报搜寻。
北宋的汴京城虽说人口众多,但近千名全副武装的锦衣卫入京,必然会引起朝廷的注意。
故而武植让他们将驻扎之所定在了城外的东厢房,那里皆是普通平民百姓的聚居之地,并且交通便捷,最适宜隐匿。
半个时辰之后,亲卫领着燕青来到了武植的书房。
“大帅,不知找卑职所为何事?”燕青问道。
武植将两封书信递到燕青面前,沉声道:“燕青,我这里有两封要紧书信,需你务必送到两个人手中。其一名叫李纲,如今约莫二十七八岁,听闻他应是在无锡一带居住。此事你需挑选精锐的锦衣卫,仔细打探他的具体居所。”
“另一个叫赵鼎,年纪大概二十五六岁,据我所知,此刻他或许正在洛阳府担任县令。这两封信,你定要亲自交到他们手上,不得有丝毫差池。”
“大帅放心,此事包在卑职身上。”燕青拿着书信向武植辞别,返回了外城东厢房内的锦衣卫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