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七九年的机遇

可就算张宏城打定的主意要当冤大头,但在自发形成的邮票市场,他一共也才花掉了三百七十多块。

下午他转头又去了琉璃厂刚刚复兴起来的旧货市场。

琉璃厂旧货市场一直都存在,之前大家敢交易的都是一些普通的民用物品。

那时候哪怕是乾隆爷坐过的椅子,二道贩子也只敢当普通板凳来卖。

改革春风相当厉害,这还没刮多久,琉璃厂这一片的摊位增加了四五倍,比雨后春笋还厉害。

根据胖子流着口水提供的情报,一九七九年是整个琉璃厂最真诚、最实在的时期。

拿二十块钱去琉璃厂能抱一堆真东西回来。

不是这些有手艺的贩子不知道自己手里东西的珍贵性,而是市面上对这些东西根本没有需求。

真的不能再真的乾隆通宝论斤卖,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随着一九八零年上头开始落实侨房政策,大批华侨回来之后,琉璃厂里物件的价格迎来的一日三涨。

到了一九八三年,当第一批做生意吃螃蟹的人富起来之后,也开始光顾古玩市场,市场里的假货便越来越多,最后到了整个摊位上就没一个真的。

张宏城吃力的背着一个口袋,口袋里是十斤刚刚从人家院子后头挖出来的各种铜钱。

卖铜钱的贩子在报价的时候似乎心疼的都要晕过去。

“八块一斤,不二价!”

懂这东西真正价值的人才不会以为这个价格真的很高。

张宏城背着这些铜钱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这批铜钱里清代的只有一半左右。

棉纱口罩还是太小了,嘴笑歪了实在是遮不住。

“什么破瓶子?你卖二十块一个!”

前头一个摊位前的大妈骂骂咧咧的走了。

守摊的汉子苦笑的摇摇头。

百货商店里长相比这个瓶子好看的最多不过五块钱,自己这一对瓶子卖二十一个,确实很难找到买家。

干他们这一行的在过去的岁月里大部分穷的厉害,而且几乎每个人手里都藏着一些好东西。

所以大部分懂行的虽然眼馋自己的东西,但也没钱买。

当然也有少部分手里还藏着些钱的同行,这时候也不敢露富,资金来源说不清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来逛旧货市场的老百姓,管你是什么朝代的瓶子,在他们看来唯一的用途就是装水或者腌菜。

忽然一个戴着大口罩的年轻人蹲在了他的摊位前。

听到年轻人口袋里那沉闷的铜钱撞击声,摊主的精神当即振奋了起来。

戴着口罩过来!

一种是懂行又有钱的买家!

四十块,张宏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对看着类似青花的瓶子。

对古玩屁都不懂的张宏城为什么胆子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