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个节日可比屈原早得多呢!”
看到大家面面相觑、十分惊讶的样子,闻一多微微一笑:
“我老早就想写一篇端午节由来的文章,所以做过一些考证,我的看法是,端午节是南方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的节日。《汉书地理志》中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伤害也。’这正是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的遗迹。此类例子在史书上还能找到很多,不过咱们这门课讲的是《楚辞》不是考据,我就不多说了。我讲端午的由来,是想要问问你们,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便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这意味着什么呢?”
闻一多将烟斗放在讲台上,双手撑在讲台上,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
“端午节这样一个古老的节日,一个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如此重要的节日,可中国的老百姓却愿意把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本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这恰恰说明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屈原和端午的结合,是屈原与中国人民的结合。屈原,是人民的屈原。他写的《离骚》‘怨恨怀王,讥刺椒兰’、‘哀民生之多艰’,无情地暴露了统治阶层的罪行,替当时处在水深火热的楚国百姓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宣泄他们的愤怒,安慰他们的苦楚。这样一个诗人,老百姓怎么会不纪念他?”
闻一多先生拿起一截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诗言志”三个大字,接着转回身说道: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伟大的诗人则能将自己瞬息间的所思所想用一首诗永久封存,诗句穿越千年的阻隔,在诗人和读者之间造一道桥梁,那些诗行在被阅读的那一瞬间便得以解除封印,重新拥有了生命。纵使有时空阻隔,诗人的喜悦、悲伤、叹息和眼泪甚至不足以被外人道的幽微心境仍可被另一颗心读懂,使其震颤,借以关照自身。只要有诗的存在,这震颤将永不会停止。”
课堂上鸦雀无声,大家都被代入到闻一多的“诗境”之中。闻一多说到动情处,嗓音微微有些哽咽,他似乎是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不自觉地咳嗽了几声,接着说道:
“我以前也写了一些诗,如今年纪大了,落伍了,此调久不弹了。可你们不一样,一个个正是花样的青年,无论是读诗,还是写诗,都正是好时候。我现在虽然不写诗了,但我还保有读诗的乐趣,有时候看看新诗,似乎还有点儿瘾。不过你们若是动笔,肯定比我当年写得高明,希望我以后也有机会也读到你们写的诗。最后我想告诉你们,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下课钟声敲响,同学们都纷纷散去,牟光坦依旧沉浸其中,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回过神来,他发现自己竟不觉落下泪来。而上课时坐在他身旁的刘兆吉已经跑到了讲台前,将手中厚厚一沓书稿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了闻一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