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适应

巴彦淖尔录 刘昀 759 字 12天前

下了火车乘汽车,下了汽车乘马车,接下来步行一天半,知青们终于来到了在校时无限神往的广阔天地。

此地叫刘汉堡村,全村人都姓刘,传说他们的老祖宗刘汉是一个马夫,当年随昭君出塞和亲,也算参与了一件天大的喜事。但终因不服塞外水土,加之怀念汉家故地,于是趁一个月黑风高夜,刘汉拐带一个深怀幽怨的宫娥私逃南归。为了躲避匈奴铁骑和汉家官兵的双方捕杀,二人昼眠夜行,慌不择路,仅凭清晨和傍晚借些许微弱的天光追随大雁远去的天际,一路向南,向南,他们只想赶快翻过长城,回归故土,无奈走了三个多月,刘汉把宫娥的肚子走大了,最糟糕的是两个人竟把长城走丢了。他们鬼打墙(迷失方向)般,总是在一个倚山傍水的地方转磨磨,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长城了,这地方不要说夜里方向莫辨,就是白天也无法走出去。走不出去就不走了,好在这里山清水秀,天上有飞鸟,地上有走兽,只要肯劳作,吃穿不用愁。二人索性在此安家立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荒种地,繁衍后代。这个地方就是现在连马车都难以通行的刘汉堡村,匈奴人管刘汉堡村以及附近几个大牧场统称为乌拉特,汉人基本都聚居在刘汉堡村,胡人基本散落在周边牧场,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历朝历代这一片都属于三不管地带,汉人过度种植,胡人过度放牧,从前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地方已不复存在。如今,这里的山是光秃秃的荒山,这里的水是又苦又咸的硝盐水。十年九旱的恶劣气候,连这里的人畜吃水往往都要靠老天爷开恩。刘汉堡村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成了一个令各级政府官员头疼操心的地方。

从家里胜利大逃亡的刘臣则觉得刘汉堡村是天堂,这才是真正的老刘家,这才是自己扎根一辈子的真正的天赐福地。从离开家门的那天起,他便终日曲不离口——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哇嘿吆,他是人民大救星。”

最令刘臣感动的就是“他是人民大救星。”没有人民的大救星我能一步登天么?我能生活在幸福的天堂里么?刘臣是怀着最真挚的感激之情歌唱“他是人民大救星”的。

幸福的刘臣甚至觉得,此地老百姓骂人都比城里人骂得好听,城里人动辄“操你妈!”而此地却是“日你娘!”听听,日你娘!日你娘令人感到格外亲切。刘臣下定决心在这里扎根一辈子。

由于一直处于逃离父母的兴奋之中,插队后他是所有知青中最能干的,他第一个学会了所有农活——耕、耙、耧、锄、收割、扬场、推碾子等,他样样都在行。虽说一年的口粮只够喝粥,但煮粥时少用粮多加水,天天都能把肚子灌得又饱又胀。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永远过大年的生活啊,再说干农活远比在家里做家务活轻松多了,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不好好干对得起毛主席他老人家么?

一直好好干活的刘臣长高了,长壮了,左脸烫伤落下的疤痕开始放光了。他不像别的知青整天疲惫不堪、唉声叹气,嘴上讲扎根农村闹革命,一颗红心永向党,内心里却时刻盼望重返城市,盼回城盼得望眼欲穿。刘臣则完全相反,他最怕的就是不幸离开刘汉堡村,为此他拼命干活,拼命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革命的知识青年,千万不要让他回到城里去。

在来到刘汉堡村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刘臣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两年多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活得有滋有味儿。唯一不开心的事怪六郎,六郎把他诸多外号中的一个——坏水儿带到了刘汉堡村。

一开始叫他坏水儿的只限于同来的知青,纯朴的村民们的叫法非常直观,他们以貌取人管刘臣叫疤瘌刘。这和在学校时同学们叫他刘疤瘌殊途同归。村民们没人觉得他坏,也没人叫他坏水儿,而且因为都姓刘的缘故,叫他疤瘌刘时还带着一股淳朴的亲切劲儿。刘臣的人缘一直挺好,要不是后来发生的那事,坏水儿不会臭名远扬,淳朴厚道的村民也永远不会觉得刘臣有多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