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一、七律诗词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04 回:星辰陨落与木像惊魂》的解析:

(一)《解析〈三国演义〉第 104 回》

孔明星陨汉家哀,天意冥冥运数裁。

木像犹能惊魏胆,智谋终是化尘霾。

阴阳变幻乾坤定,命运沉浮卦象徊。

三国风云多少事,易中哲理蕴奇才。

(二)诠释:

这首诗以“孔明星陨汉家哀”描绘了诸葛亮的离世之悲,“天意冥冥运数裁”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的命运观念。“木像犹能惊魏胆”展现了情节的惊险,“智谋终是化尘霾”则表达了对智慧与权谋的感慨。“阴阳变幻乾坤定”和“命运沉浮卦象徊”强调了周易中的变化与卦象。最后,“三国风云多少事,易中哲理蕴奇才”总结了故事中的波澜与周易哲学的深刻内涵。

(三)《三国演义》第104回回目,经典梗概,主题思想,经典情节,经典诗句,经典典故及指导思想

《三国演义》第 104 回回目: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经典梗概:

诸葛亮在五丈原与魏兵对峙时身患重病,姜维到行军帐中看望他。诸葛亮对姜维说自己平生所学已着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觉得诸将中只有姜维可传其书,便传授给了姜维,还告知有“连弩”之法也一并传他。又叮嘱姜维蜀中诸道不必担忧,但阴平之地需仔细防守,此地虽险峻但久必有失。随后诸葛亮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接着杨仪入帐,诸葛亮授与他一锦囊,告知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待其反时依计行事。安排好后,诸葛亮便表奏后主。后主派尚书李福来问安并询后事,诸葛亮推荐蒋琬、费祎可任大事。当晚,诸葛亮观星后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四岁。

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坠于蜀营,认为孔明已死,但又怕有诈,于是先按兵不动,只派夏侯霸去哨探。魏延夜梦头上生角,问行军司马赵直,赵直称是吉兆,后遇到费祎告知此非吉兆,乃大凶。费祎劝魏延交兵符,魏延不肯。杨仪领兵扶柩先行,令姜维断后,依孔明遗令徐徐而退。魏延得知后大怒,欲杀杨仪。夏侯霸探得蜀兵已退,司马懿便引兵追赶,结果看到诸葛亮的木像,以为孔明还活着,吓得魏兵惊慌失措,司马懿也狂奔数里。后来得知孔明真死,司马懿又领兵追赶,见蜀兵已退,便班师回朝。

主题思想:

忠诚与奉献精神的歌颂: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心系国家大事,为兴复汉室殚精竭虑。他对姜维倾囊相授,对后事精心安排,体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和无私奉献,这种精神被高度赞扬和歌颂。

命运的无奈与悲剧色彩: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终究无法改变蜀汉的命运。他多次北伐未能成功,最终在五丈原病逝,这体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力的有限。他的离世不仅是蜀汉的重大损失,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悲剧氛围。

智谋与计策的较量:本回中诸葛亮生前的种种安排,如授书姜维、密计除魏延、以木像吓退司马懿等,都展现了他的高超智谋。而司马懿对诸葛亮之死的疑虑和试探,以及魏延的反叛心思等,也体现了各方人物在智谋和计策上的较量。这反映了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代,智谋和策略对于战争胜负和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经典情节:

诸葛亮临终授计:诸葛亮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将自己的兵法、“连弩”之法传授给姜维,又分别对马岱、杨仪等交代后事,安排了对付魏延反叛的计策。

魏延梦角:魏延夜梦头上生角,行军司马赵直为讨好魏延,称此为吉兆,但实际上按照赵直后来对费祎所说,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是大凶之兆。

司马懿中计:司马懿看到将星坠落,以为诸葛亮已死,出兵追赶蜀军,结果看到诸葛亮的木像,以为诸葛亮还活着,吓得惊慌失措。

经典诗句: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经典典故: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死后,按照他的遗计,用他的木像吓退了司马懿。后来人们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来形容人虽死,但余威仍在,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深远。

指导思想:

《三国演义》总体上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在这一回中,通过对诸葛亮的歌颂和对魏延反叛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想倾向。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忠臣和智者,代表着正义和仁德;而魏延的反叛行为则被视为不忠不义。同时,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和人物命运的思考,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