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填了当年的土场地,平整了原来的材料场,就逐步建起来批发市场了。”
董区长显然不了解这个过程,问:
“看这市场这么大,不会是原来的场地就有这么大吧?”
“董区长说的对。这当然不是原来的场地,但都是不长庄稼的荒地。我们是建一批摊位就出租一批,再用积累的租金建设新的场地,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多年共六期,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艾行长好奇的问:
“你们为什么不是卖摊位,而是出租摊位呢?”
“卖出是一次性的,不合算。而且当时就有人想一次性高价买下来,我们没有答应。因为,他就是想倒卖营业房的,直到现在,我看到还有人专门倒腾营业房,弄的价钱年年上涨,导致客户根本没法干,赚的钱不够房租的遍地都是。所以,村里多次讨论后决定,对所有营业房和摊位,一概只租不卖,这样可以维持市场稳定, 也可以留住长期经营的客户,让市场长期发展起来。”
小主,
“这个办法好,考虑的长远,所以才有现在的这个热闹劲头。”文主任也感慨说。
“京都的那个市场,我看就是炒买炒卖房屋的场所了。房价年年涨,客户年年换,租金更是搞的离谱大发了。还是李老有远见啊。”
“其实啊,也没啥,这是学的我们於陵一位李尚书的技巧,不是我创造的。”
孙行长点点头,对此他应该很有发言权的:
“是啊,於陵的中兴,其实与李尚书有密切关系,他营造的营商环境,尤其是他的经验,至今还是於陵人在享受着。”
刘清源很感兴趣:
“怎么回事儿,他是怎么运作的?”
李老说:
“他是明末清初人。当时的於陵已经初步有了经济规模,但是也是租金离谱,而且地方上天天征税,加上他们雇佣的一些当地与外地的地痞流氓,借官府名义在市场上胡作非为,敲诈勒索,好多商家只能今天来明天走, 很不稳定,市场也是一阵好一阵坏的,乱哄哄。
“这时候,正好李尚书告老还乡,就在於陵居住。见此情景,他非常愤怒,就发挥他的人脉关系,与朝野的威望,与皇上以及地方上协商了税收问题,最后皇上勉强答应可以免税一天。而进士出身的李尚书巧妙借用圣旨改为今日无税,稳住了商家的心,也稳住了市场。”
“皇粮国税,岂能这么做?”文主任惊讶的说。
“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也是我在我们市场发展中借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