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路多歧籁泪盈,
素怨欲同寒月诉,
抬头却见满天星。
这日清早饥肠辘辘走到乡间,忽然看见有个女子抱着个孩子迎面走来。宝玉瞥了一眼,忽而身形定住。那女子也蹙眉暗忖,此人怎地好似见过一般?
宝玉仔细一看,原来是二丫头,是那年同秦钟在乡下见到的,曾教他怎么用纺车的。当年她约有十七八岁,如今也有二十多了,定是嫁到此地的,便道:“你是二丫头吧,我是贾家的人,家破人亡,出家做了和尚了。”
二丫头愕然道:“想起来了,你是贾公子?”
宝玉道:“我走了这么大会了,又渴又饿的,求姐姐赏碗饭吧。”
二丫头忙把他让到家里,把儿子放在炕上,去灶房里把剩饭热了端了来。
宝玉接了狼吞虎咽吃着,又就了一口茶。
这时,忽听院里有人说话声,二丫头出去一看,是丈夫扛着锄头回来了,便道:“屋里来个化缘的和尚,饿的着实可怜,才给他热了几个芋头,正在堂屋里吃着呢。”
其夫是个忠厚老实之人道:“那就叫他吃了快走吧。”
宝玉赶忙出来向二人道谢,又央求二人叫他留在庄子里,他厌倦了漂泊流离,想找个地方塌实住了。
夫妇二人商议一番,便将仓房拾掇了让宝玉住下,二丫头夫妇又把锄头借给他,要他在村外的闲田里耕种。
宝玉和庄子里的人都混熟了,因没有干过农活,不懂稼穑之事,种的粮食也没有收成,种出的都是秕谷,可租税还要上缴,勉强熬了一二年,连衣食都难自顾。村里人又欺负他,宝玉越发苦恼。这日大雨纷纷,宝玉和村里几个泼皮吵了几句嘴,被他们打了一顿,怕被找到家里,急忙跟村头一个撒鱼的借了箬笠蓑衣,离了村子又到外头流浪。
又过了几年,这日宝玉在乡间乞讨,忽见一大户人家角门打开,一女尼捧着钵自内中行出,女尼转身定住朝着内中人口诵佛号道:“阿弥陀佛,施主只消按贫尼的法子处置,那邪祟之物定会不日褪去。”
内中人道谢连连:“多谢,多谢妙玉师傅。”
宝玉定住,那女尼转过身来,忽而瞥见满面风尘、邋里邋遢的宝玉。
故人重逢,宝玉喜得掉了眼泪:“妙玉师傅。”
妙玉大惊,道:“宝玉?你怎地沦落到如此境地?”
当下领了宝玉到得庵里,那庵堂中上下女尼都对妙玉恭敬有加。宝玉说过这些年境遇,又问起妙玉情形。
妙玉便道:“还能如何?当日在瓜洲渡险些被淫僧给……亏得李伯爷搭救,这才幸免于难。其后贫尼便领了侍女一路到得此地,过得二年,她们二人年岁也大了,便寻了人家嫁了。谁知庵中又招了贼人,将我那些古玩尽数卷了去。没法子,如今我只好四下化缘、做法事度日。”
正待此时,忽而有个小女尼奔行入内,叫道:“师傅,我往那李大户家里丢了绑了嘴的蟾蜍,保准明日便来寻师傅解救,这下只消敲个百十银元,今年嚼裹就足够啦!”
妙玉扭头呵斥道:“住口!”
小女尼见禅房有个乞丐,顿时吐了吐舌头,扭头跑了。宝玉再看妙玉,只觉心中哪个不知人间烟火的妙玉顿时崩散,也成了个逐利的俗物。
妙玉抿着嘴什么都没说,宝玉也没再问。宝玉在庵中住了几日,随即不告而别,只在墙上留诗一首:
琴弦诉尽悲与幸,
离聚浮沉世自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