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乐山石佛有大秘密!

也就是所谓的人民代表了。

话说回来摄政王是喜欢组建会议的。大宋自古以来就有“参知政事”,也就是所谓的宰执。

后来摄政王建制御营大军,组建了“参知军事”,也就是军事参谋。

现在御营大军里面的参谋团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用庙算来取代将领的单打独斗,每一场战斗前都会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初步形成了制度。

而这个“参知民事”的职位,自然是仿照着那两个来的,算是朝廷对于民间诸事的另外一种恩赏。

参知民事们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权力的,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时政向朝廷反映问题,比如灾荒、人祸、发水、修桥、补路。

也会和各地的明教、道教、佛教的学堂联合起来,构建集体村社,相当于给最普通的百姓有了一个额外的发声渠道。

而这个小小的恩赏起到的效果居然很不错。

大宋朝皇权不下乡,到最底层的乡村层面,一个村镇里还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宿老们说话管用,百姓也愿意听他们的。

真要宣告什么事儿,比如讲解土断丁亩政策对于百姓的实利,对于国家的好处,对于贪腐蛀虫的整治这些东西,他们说几句话,比那些官吏们之乎者也的一通大道理要有效果的多。

甚至于到后来,也会有宿老们开始主动的检举揭发某某官员私藏多少土地,搞什么上田下田的手段,私下里放高利息贷款收拢财富,逼迫平民没了生计的诸多事宜。

而暗中也有人将摄政王的治国风格总结为“三执政策”。所谓宰执治国、军执治军、民执治民。

那些被选为参知民事的长老们,也被开玩笑一般称之为“民相”。

世人都说,这是摄政王把原本属于内侍省太监们的权力给了民间宿老们,用民相来牵制宰相。

宰执们的执政的风评到底好不好,从这些士民代表这里就很能看出一部分了。

总之不管怎么说,在大棒加甜枣的双重攻势下,到了七月底的时候,川蜀之地的土断清田工作到底还是有了一个大致的结果。

禁止土地兼并被列为了明晃晃的法规,那些跨州连郡的大地主们被极限度的打压,甚至于公开要求上交田地。

可以给他们族中的优秀弟子多补几个太学生名额没问题,但是土地是不能握在他们手里了,要收归国有的。

剩下的就是收尾工作了,赵恒也没必要再继续待在这里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