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抗金大业还没开始就已经画上了句号,这让他心中满是愁苦、不甘。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好友陈亮特地从浙江永康赶来探访他,这让辛弃疾倍感振奋。
两人同为主战派,志同道合,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一同游赏鹅湖,谈论国事大局,商讨抗金策略,感慨自己的壮志未酬。
尽管他们对朝廷外交的懦弱深感不满,但心中那腔杀敌报国的热血,却依旧沸腾。
这次聚会,原本还约了朱熹一同参加,可惜朱熹未能赴约。
陈亮在辛弃疾家住了十日,告别之际,辛弃疾心中十分不舍,倍感失落。
于是,他抄近路去追陈亮。
那天大雪纷飞,道路难行,终究没能追上。
辛弃疾在附近的酒家借酒浇愁,夜里又听到邻人吹笛,心中更是悲伤难抑。
于是,他写下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寄给陈亮。
字里行间,尽显两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可惜的是,仅仅五年后,陈亮就因病离世了。
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辛弃疾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鹅湖之畔的漫步,瓢泉边的对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的夜晚,仿佛还在昨日,却已成了永不可及的回忆。
辛弃疾心中带着无尽的哀思,提笔写下了《祭陈同甫文》:‘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字字句句,都是对陈亮深深的怀念和不舍。”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似乎终于想起了还有一位曾屡建战功、才华横溢的统帅,辛弃疾。
而此时宋朝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宋光宗,
他一纸诏书,
将辛弃疾任命为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
期间还一度召他归朝,任太府卿。
辛弃疾虽然心中对朝廷的反复无常有所不满,
但念及国家大事,还是选择了出山赴任。
在福建任职期间,辛弃疾与朱熹的来往日益密切。
朱熹比辛弃疾大了十岁,是十分着名的理学大家。
对辛弃疾来说,他既是师长,也是挚友。
他们常常一起讨论国事,探讨治学之道。
辛弃疾对朱熹的学识和人品极为敬佩,曾在给朱熹的祝寿词中,称赞道: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朱熹也对辛弃疾的才华和抱负赞赏有加,
两人相互敬重,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