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隋朝开创的,直到清朝末年才取消。

科举制度主要考的是四书五经、试帖诗、经纶、律赋、策论等,到了明清时期则是规定了新的文体八股文。】

秦朝,嬴政对于这个后世选拔人才的制度已经心心念念了许久,负责记录的一众官员手中不停。

特别是儒家弟子,后世科举选拔的大多都是儒家之人,必须要牢牢记下。

嬴政对于这种选拔制度很是看好,只是有些不大适合现在的国情,不管是老秦人还是原来六国之人,百姓的文化程度都是很低的。

诸国之战,百姓之中能有机会读书识字的人不多,从民间选取人才实在是很难,能接触知识的出来百家的个别弟子就只有宗室、贵族了。

要通过科举考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打破原本的愚民之策。面临的阻力会很大,满朝文武可没有多少人会愿意这样做。

汉朝皇帝对于后世的科举制度也是名人快速记载着,后世能用前人的计策,自己借鉴一下他们的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了。

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人也是没闲着,记下来看看和自己这边有什么不同的,补充完善一下。

【科举是有等级的。

第一等级是童生,就是刚刚开始学习的人,通过县一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之为童生。

第二等级是秀才,童生通过县府三级十一场考试才可以称之为秀才

考上秀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呢。

秀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第三级别是举人,秀才参加三年一度的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乡试一般是在秋天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举人虽然不能做官,但是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相当于候选官员或替补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