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刘秉忠

一、传奇人生启幕

刘秉忠出生于 1216 年,其家族可谓官宦世家。祖籍瑞州(今江西高安),先祖曾在辽国为官,后曾祖父在金朝担任邢州节度副使,举家迁至邢州。刘秉忠自幼聪颖好学,八岁入学便能日诵数百言。17 岁时,他凭借家族关系担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从事文字等杂务工作。然而,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于埋没在这些事务性工作之中。1238 年,23 岁的他毅然投笔而去,归隐于武安山。在那里,他博览群书,修学问道,天下事了如指掌。也正是在此期间,刘秉忠遇到了邢州天宁寺住持虚照禅师,被收为徒,赐号 “子聪”。

同年秋天,刘秉忠随师云游至云中南堂寺。1241 年底,元太宗窝阔台汗去世,燕京大庆寿寺住持海云禅师应蒙古宗王忽必烈之约前往漠北和林藩邸觐见,途径云中南堂寺,被刘秉忠的博学多才所吸引,邀请他一同前往。刘秉忠与忽必烈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此成为忽必烈的幕僚,开启了他传奇的人生篇章。刘秉忠的人生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元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辅佐霸业之路

(一)随征建言显仁心

刘秉忠在元宪宗三年(1253 年)跟随忽必烈出征大理,次年又征战云南。在这个过程中,他常常劝谏忽必烈不要残杀百姓。当时的大理国内政腐败,国势衰弱,忽必烈兵临城下,先派使者入城招降,却遭大理国拒绝并杀死使者。忽必烈大怒欲屠城,刘秉忠连忙劝诫:“杀使臣抗拒命令者,只是大臣们的所为,百姓是无辜的,请饶了大理国的百姓。” 忽必烈觉得有道理,收回成命并公告禁止杀人,使大理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在元宪宗九年(1259 年),刘秉忠跟随出征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再次劝谏忽必烈不要枉开杀戒,城内百姓因此免遭屠戮。刘秉忠的仁心之举,不仅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也为忽必烈赢得了民心。

(二)治国良策献万言

几年后刘秉忠的父亲去世,他返回邢州服丧。丧期结束后,刘秉忠奉旨返回和林,为忽必烈献上万言书。书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官制、礼法、修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提出 “采汉法,以儒治国;设学校,重人才;禁屠城,安定民;轻徭役,减赋税;兴水利,劝农桑” 等一系列建议。忽必烈对这份万言书赞许采纳,认为 “诚如汝言,天下可不劳而治”。刘秉忠的这些建议为元朝初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采汉法,以儒治国” 的理念,成为忽必烈治理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还俗封官展宏图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年),忽必烈继位大汗,向刘秉忠征求关于治理国家与百姓休养生息的建议。刘秉忠采集元朝祖宗的旧典,参考古代制度结合元初国情,将所列制度逐条上奏。忽必烈下旨重设纪元记录年岁,建立中书省、宣抚司,并录用了一批朝廷旧臣和隐居之士。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 年),忽必烈命令刘秉忠还俗,赐名秉忠,并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还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许配给他,赏赐奉先坊的府邸居住,并给他配有少府宫籍监户。刘秉忠还俗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卓越才能,参与制定元朝各项制度。他规定官员朝服与俸禄,制定朝仪与官员制度体系,最终成为元代固定的规章制度。此外,他还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中都城池,并在都城内建造宗庙宫室。对大都城的规模以及太庙宫室的布局作了全面规划,并设立专门的建设机构分派官员。至元八年(1271 年),刘秉忠上奏建议将国号定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 之意,并将新建的中都定为大都。刘秉忠的一系列举措,为元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辉煌成就铸就

(一)国号拟定展智慧

“大元” 国号的提出,彰显了刘秉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易经》中的 “大哉乾元”,表达了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宇宙的赞叹。这一国号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体现了忽必烈的高远志向,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更是向天下宣告大元为华夏的正统。

忽必烈将国号从 “蒙古” 改为 “大元”,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在当时的背景下,蒙古帝国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原文化和传统,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融合性的国号。“大元” 的出现,改变了周边国家对蒙古的认知,减少了它们的警惕性,有利于忽必烈在统一过程中争取人心,减少阻力。同时,这一国号的采用也提升了忽必烈政权的正统性,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二)两都规划显才能

刘秉忠在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设计建造中,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师的杰出才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元上都开平府城,原为金朝所属之恒州管辖。刘秉忠选址建城,三年告成。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和有关部分组成,城墙全部用黄土夯实,版筑而成。刘秉忠巧妙地利用了高梁河水系,作为大都城的供应水源。他确立鼓楼为南北中轴线对应的中心点,以丽正门南的一棵大树为南部起点。1262 年,大都筹建处从汴京北宋的皇宫旧址上,拆除旧宫殿,将木材和石材运到北京用于大都建设。同年,郭守敬将高梁河与玉泉山水源连通,又向东连通了通惠河,连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1267 年正月,元大都的城建工作正式开始。首先建造的是宫城,五年后宫城初成,1272 年,大都城的城墙也开始兴建,一直到 1287 年才建成。元大都从空间结构上来看,宫城、皇城、大城,形成了从内向外、三重城垣层层相套的结构。元大都的宫城确立了一条南北中轴线,皇城和外城在外面继续扩展时不离开这条中轴线的主轴。元大都的兴建得益于水系的补充,使得后来漕运兴盛起来,经济繁荣和货物流通得到了保证。

(三)建章立制定乾坤

刘秉忠为元朝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完善了官僚体系与管理制度。他规定官员朝服与俸禄,制定朝仪与官员制度体系,最终成为元代固定的规章制度。在官制方面,刘秉忠参考古今典章制度,设立中央与地方官职。朝廷设中书省总摄政务,枢密院掌管军务,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善恶和政治得失,设置部司院局等机构分掌各类事务;地方设路、府、州、县等政府级别,任用蒙汉旧臣及儒者文武人才为各级官员。在朝仪方面,刘秉忠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朝见皇帝礼节,使朝廷礼仪更加规范庄重。在俸禄方面,他明确了各级官员的待遇标准,激励官员们勤勉尽责。刘秉忠的这些举措,为元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历史影响深远

(一)奠定北京城市雏形

刘秉忠作为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267 年,刘秉忠奉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 —— 大都。他以《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按照 “南朝北市,左祖右社” 的原则,规划建造了大都城。元大都规模宏大,城墙周长 28 公里多,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划整齐。

在规划元大都的过程中,刘秉忠确定 “中心台” 作为全城的中心,这是元大都在都城设计中的首创。据记载,“中心台,在中心阁四十五步,其台方幅一亩,以墙缭绕,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实都中东南西北四方之中也。” 刘秉忠又以中心台为基点向南至大都丽正门外第三桥南的 “独树将军”,定出南北向贯通全城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并为今天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所发展。可以说,刘秉忠的规划设计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创邢州学派

刘秉忠不仅在政治和城市规划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还是邢州学派的核心领袖人物。邢州学派是元初众多的学派中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学派,以邢台籍的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以至早年与其同研习於邢州紫金山书院的张易、王恂为核心人物,包括当时与此五人有着密切联系的邢台籍官员或学者以及不是邢台籍但与紫金山五杰学术有传承关系的门生后学。

邢州学派的成员们在政治上互相关心,为祖国科学文化献身精神将他们连结在一起。他们研究的方向侧重实用科学和自然科学,如刘秉忠精通《易经》、建筑、数学、天文和水利等,张文谦的特长是研究农业和政治,郭守敬的特长是水利和天文,王恂最拿手的是数学。邢州学派的闪光点是创制《授时历》,除刘秉忠建议修历外,其他四人皆参与了《授时历》的创制工作。

邢州学派在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在政治成就方面,他们在忽必烈藩王时和元朝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荐贤举能、改元建号、定新都、立官制等。在科学贡献方面,他们在建筑设计、水利工程、天文仪器制作和历法制定等方面成就斐然。在文学艺术方面,刘秉忠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享有盛名。邢州学派文理兼容,学术多科、业务多门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获得诸多领域的成就,服务于疆域空前的元帝国,创造了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成果。

刘秉忠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在元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元朝时期,更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