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范仲淹

在范仲淹的领导下,西北军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他在陕西大开营田,部下种世衡知青涧城置营田,成绩显着。庆历元年十二月,“诏陕西四路部置及转运使并兼营田使,转运判官兼勾管营田事”。从此,陕西的营田迅速发展,增强了边防的经济力量。同时,他主张在西北地区利用 “土兵” 驻守,以寨为家,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

范仲淹的积极防御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四、政治主张革新

(一)实施新政破旧局

北宋庆历三年,范仲淹针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呈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系统地阐释了其酝酿已久的改革思路。这一施政纲领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北宋王朝变革的道路。

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范仲淹提出了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个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围绕 “人” 这个核心要素,切中了当时北宋现实困境的要害。

例如在官吏选拔方面,改革恩荫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其亲属荫补入仕,避免了权力的滥用和人才选拔的不公。同时,改革科举制度,要求应举人必须在官学学习一定时日才能参加考试,考试内容重策论、通经旨,强调学以致用,为国家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在升迁方面,改革单纯循资的做法,对官吏进行严格考核,政绩卓着的加以破格提拔,不称职的予以撤换或者处分,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此外,还提出要均衡官员的职田,保证低级别官吏的合法收入,防止其贪赃枉法。

在其他方面,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放到 “养民之政、富国之本” 的位置;整治军备,部分恢复府兵制,既节省军费又加强军事战备;减少百姓的徭役负担,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落实朝廷的惠政,取信于民;严肃对待、慎重发布命令,不可滥发或者朝令夕改。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仅历时一年便宣告失败。尽管如此,它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政治思想影响深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中贯穿着孟子的恻隐、仁政思想。他强调宇宙之变化在阴阳之互为本根,能把握其机理的方是圣人,而将这种宇宙万物的变化放在社会治理中,就应该以下为本,即政治治理要以民为本。他认为 “下者上之本,本固则邦宁。今务于取下,乃伤其本矣,危之道也。”

范仲淹还强调法律要具有普遍性,国家法律要体现统治的公平。他提出 “法者,圣人为天下画一,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也。”“贵贱亲疏赏罚惟一,有功者虽憎必赏,有罪者虽爱必罚,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亦天下之公。”

同时,范仲淹特别强调为官的道德或行政伦理,“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从现代角度讲,就是强调职业伦理,强调责任意识、履职意识,是行政伦理观的凸显。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成为了后世仁人志士的道德标杆。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在他的影响下,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更加注重以民为本、公平法治和为官道德,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文学成就卓越

(一)散文创作立新风

范仲淹极为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在宋初文坛柔靡文风盛行之际,他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种风气。他提出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主张散文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他的散文作品以政书和书信居多,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上政事书》,苏轼曾评价其 “天下传诵”。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陈述时政,分析问题深刻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

而《灵乌赋》一文更是别具特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成为中国古代哲人争取自由的重要文献。这篇赋以灵乌自喻,表达了范仲淹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精神。

当然,范仲淹最为着名的散文当属《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开篇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接着,作者通过对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不同感受的描写,引出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成为杂记中的创新之作,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