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庄拗不过老爷子,只得带着去了田里,两人才走到地头,宋爷爷远远就望见一片的金灿灿。
旁边相熟的农户见了宋爷爷,一个劲儿的夸他们家地种的好。
“哎呦,这不是宋老哥吗?您家这地里的粮食啊,我看今年保准这个数。”那人笑着对宋爷爷比了个六,意思是六百斤。
这年头一亩良田的产量顶天了也就是五百斤,而那人说的六百斤,还是保守估计的,种地的老把式都这么说了,宋爷爷这心里啊,早就乐开了花,脸上的笑容根本没断过。
等他们走到水稻那边的时候,发现每一株稻子都沉甸甸的,全都颗粒饱满,看着就比隔壁田的稻子还要好。
宋爷爷笑得满脸褶子,一个劲儿的说:“好,好,好哇。”
回去的路上走路都是轻飘的,宋大庄也不遑多让,只能说两人不愧是父子两。
水稻最先收割,因为种的少,全家齐上阵,一天就收割完了,第二天打了稻谷称了一下,一亩的产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七百斤。
“竟然有这么多啊!”宋大庄难以置信,他在老家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了,年景好的时候也才一亩地出四百多斤的粮食,而换成了现代的种子后,即使是第一次种水稻的宋大庄,也能轻松实现亩产七百斤。
小主,
那可是七百斤啊!
刨去两成的地税以及一成的人丁税,还能剩下四百九十斤,这产量放在以前,够他们家吃一季的了。
而这只是水稻的产量,他们家还有小麦跟土豆红薯没有收。
想到地里那金灿灿的麦穗,以及那可观的产量,宋家人干活的动力也足了。
不过小麦还是收了六天才算收完,一算产量,好家伙,比水稻还要多几十斤,宋家人全都喜气洋洋的。
收完小麦跟水稻,宋家人休息了一天,又开始挖土豆红薯了。
这两样都是大家没见过的,有些好事的村民就站在田埂上,看宋家人挖这两个土疙瘩。
土豆比较圆,宋大庄跟宋秦氏负责挥舞着锄头把土挖松,其余的人就蹲在地里扒拉里面的土豆。
看见一颗颗圆圆的土疙瘩,那些村民们都好奇的张望着,几个长舌妇忍不住问宋秦氏,那圆圆的是什么玩意。
宋秦氏停了下来,手撑着锄头休息,她指了指装土豆的筐子给大家解释:“这个东西我们管它叫土豆,以前为了活命在山里挖过,发现这玩意好吃又能管饱,就试着种点吃,没成想这玩意产量还挺高的,你们瞧,这不就一箩筐了吗?”在她说话间,那边又有一箩筐的土豆被捡出来,宋爷爷跟宋阿麽两人把装满的箩筐抬到一起,好方便等会拉走。
宋爷爷擦了擦汗,让宋大庄停下不要挖了,箩筐要不够了。
宋大庄闻言放开了锄头,他走到一旁休息,顺便喝口水。
那边带来的箩筐只剩下一个了,宋大庄歇了一会儿就上去把装满的扛到板车上,装满了就架着马儿回家,就这么来回两趟,地里挖出来的土豆终于装完了。
宋爷爷跟宋阿麽给几个看热闹的村民一人发了几个土豆:“拿回去吃,煨着吃或者扔水里煮着吃都行,别不舍得,这玩意要是生了芽可就别吃了,长芽的土豆是有毒的,吃了会生病。”
宋爷爷郑重的嘱咐着,刚挖出来的土豆自然不可能长芽,但保不准这些人不舍得吃或者不会吃,又或是存放不当导致土豆发芽,吃下去可是会要人命的,这种事情还是最开始就说清楚的好,宋爷爷不想赌那个万一,所以他对每一个人都说了同样的话,这样以后即使他们因为发芽土豆发生了问题,那周围的人也算是个见证,起码他尽到了告知对方的责任。
土豆红薯都只种了半亩地,土豆收获不比水稻小麦容易,一家子蹲在地里挖了一天,才堪堪收了一半的土豆。
宋春临回到家就给大家倒了一杯水,水里掺了灵泉水,众人喝下去以后顿觉浑身酸痛都减轻了许多,要不是每日一杯灵泉水,宋家人早就累得趴下了。
土豆收完就轮到了红薯,收红薯这天照例有许多村民过来看,他们大部分都只知道红薯藤可以吃也可以喂猪,但当宋大庄跟宋秦氏一锄头下去,露出里面圆咕隆咚的玩意时,大家都瞪大了眼睛。
有人说那是不是葛薯,有人说不是,葛薯的叶子跟红薯藤可差远了。
但这玩意是什么众人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宋家人把那些土疙瘩给扒拉出来。
看着宋爷爷举着一个差不多有三斤重的土疙瘩出来,众人齐齐到抽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