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说书人折扇啪一声合上,“话说上回,越州春季粮收情况,官员迟迟不上报。旱情越来越重饥民涌入京城。
你们猜,是哪个地方先递的折子?”
众人一顿哄笑,“众所周知,越州知府啊。”
说书先生笑着摇了摇头,“那你们可知,发现旱情的第一道声音是谁发出的?”
众人听闻诧异,一顿猜测,说出自己心中熟知的官员名字。
见状,说书先生神秘一笑,不再卖关子。
接着说道,“话说一群进京赶考的书生,一路走来讴歌宣武春季的丰收,只到越州境内,见百姓在田间地头痛哭,一问才知旱情多日,丰收无望。
学子们心怀家国,又是热血的年纪,当即要到越州县衙为百姓讨个说法,百姓如此艰难,县衙为此做了什么?为此这才有后来赈灾的事。”
众人恍然大悟。
正在喝茶的傅时晏发现花楹一直盯着他瞧。心中一紧,“花楹,为何这样看我?”
武国一向敬重读书人,朝廷更是求才若渴,这才把三年一度的科考改成一年。
赶考的学子们也明白,一路上歌颂武皇的丰功伟绩,书写武国丰收盛况,描画这太平盛世,用这些诗词歌赋在考前博得皇上青睐。
至于看见越州的旱情,闹至知府,为百姓请命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便不得而知了。
怪不得傅时晏说武皇不会怪罪呢。
花楹有些失神的看着对面的傅时晏,将来他做官应该也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吧。
楼下大堂里的说书先生合上扇子说道,“欲知下回如此,且等下回分解。最后愿武国学子在这次科考中得偿所愿,愿赈灾的振威郎将傅大人早日归来。各位,老夫告辞。”
说书先生说完便下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