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河中界也不是什么“膏腴之地”,河中高原及之前广义上的中间高原,山峰都是较为一般的山峰,没有任何高大辽远的山脉,北东域名山一座没有,资源产出也是有限。
倒是有一座南洲的名城,不过其位于最北边泌河与其支流所环绕的河早之间,已是处于河中界的最边缘,现为耀州的州城,且它也是因河而兴。
与武国多年的冲突与战争,已是让河中界不堪重负,若非是有他处的支援,河中界早就无法支撑了。
而彭玉的忠心那是牢不可摧,这也就杜绝了与武国的谈判之类的选项,就更不用提归顺之事了,在这方面谁若是有什么意见或动摇,那彭玉会毫不留情的下手。
如此情况下,那只能是一切以与武国的对抗为中心,而这是需要海量的资源的,那就只能更多的从河中界汲取了,这也就导致了河中界整体的萧条,而且河中界本土势力的发展,也是有些难以为继。
比如水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要为镇北将军筹措资源,然后才是家族的发展,可随着多年的汲取,要想获得同等的资源,难度是越来越大,反抗与不满也是越来越多,包括水家自己。
奈何实力差距大,而彭玉在这方面又是毫不手软,那积极的反抗不敢,消极的反抗就成了本土各大势力共同的默契,这也就更加剧了河中界的萧条与破败。
孙迪自然是事先就已有了这方面的情报消息,但直到亲眼所见了,那才能真切的明白到底是何情形。
本地之人大多是认为大将军彭玉完全是把河中界作为他效忠威国的工具,以践行他的忠义理念,以保证威国的安危,而并不把河中界本身放在眼里,只是作为汲取资源之地,而不会想着发展。
不过事情多是多向度的,彭玉的实力与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他未必认识不到这些问题,也定然是知道这种榨取模式弊端很多,也不可持久。
但以当年的形势论,章忠义在后方忽然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攻城掠地,遽然而起,不但威胁到前线大军的后方,还威胁到了威国的根本之地。
虽然得知消息后,威皇果断撤军,并割让领土以换取雄国的支持,但经此事打击,威皇吐血而伤,精神颓靡,不能主持朝事,虽及时回军威国,但举国惶恐,上下震怖。
原本威国之内的矛盾,尤其是关于出身的矛盾,到此时愈加激烈,再加上前线不断传来溃败的消息,一时之间人心大乱,国将不国。
就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传来了彭玉率领大军退入河中界的消息,并在河中界沿泌河与其支流的漫长航线上布置防线,同时也传来了彭玉杀死章忠义嫡子,并接连发下武道、天道、精血、神魂四类誓言,与章忠义恩断义绝,不死不休。
消息一出,威国人心稍定,防线也逐渐稳定下来,威国几位皇子也出面处置政务,不久,雄国也增派兵士至最新国境汀河以牵制武国西北边境。
至此,威国避免了被武国从多线攻击的态势,得以抽调部分兵力集中固守东部防线,也终于阻挡住了武国前进的脚步。
不过雄国的支援终究是有限,而武国在东北方向与湖洲达成初步的协议后,就可以抽调兵力支援西方与西北方向的战场,威国的危急处境还是没有解除。
好在在这关键的时期,彭玉也已完成了对河中界的初步整合与布防,终于可以对武国进行全线出击,也迎来了威武之争中最残酷、最惨烈的阶段。
彭玉虽然威望重、实力强、能力出众,但若要手下将校、兵士能持续参加这种规模与程度的战争,那也是很难的,也只能是恩威并施,一方面严刑峻法,惩处那些不尽心尽力、阴奉阳违的,而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奖赏的力度与抚恤的力度,如此才能号令军队为他拼命。
好在他割让领土的行为让湖洲非常满意,在得到了大片的领土之后,湖洲对河中界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虽然没有派兵参与,但丹药、铠甲兵器、真符、战舟等的支援力度,那是量大质优。
彭玉靠着麾下的大军与湖洲的物资支援,与武国进行了规模非常之大的战争,这对威国的处境有极大的改善,武国不得不抽调了大量的兵力去与河中界鏖战。
而到了这时,威国的危机才终于缓解,有了彭玉的存在,威国内部的矛盾也大为减缓,关于出身之争也没之前那么激烈了,而威皇得知相关情况后,也是志气复振,终于复出处理政务,威国上下也终于恢复了士气。
若是彭玉选择先稳固地方,再谋求发展,然后适时出击,那在当时的情境下也会被认为是占地自雄,有不臣之心,想要独霸一方,那威国那里以当时的情况是撑不住的,而威国一旦崩溃,等武国整合一方,那河中界也是保不住的。
虽有他处势力的支援,但自己也要争气才行,不然别人自然是担心“投资打了水漂”,虽然有唇亡齿寒的关系在,但若是烂泥扶不上墙,他们只会也去分一杯羹,能多抢点是一点,威国与河中界只会灭亡的更快。
但武国的整体实力还是要更强一些,威国还好,只要稳住了,自保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河中界不同,资源、底蕴有限,一旦消耗完了南洲的援助,就会变得比较麻烦。
彭玉最好的选择,就是压榨河中界的积累,只要能撑住,只要变成硬骨头,那武国就只会左右为难,虽然加大力度与投入可以灭亡河中界,但损失会非常之大,而且到时打下的河中界也是破烂不堪,非但不会成为助力,反而会成为累赘。
关键就看彭玉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利用好河中界,使它成为令武国头疼不已的存在,而又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下去不至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