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察民疾苦,寒微亦有人杰

“即便有人冒充,亦不影响大局。”

“因为百姓都知道,县城有粮,足以赈济!”

“而刘县令的目的只是在阻止黄巾祸害一方,并非不救百姓,只要愿意配合的,皆可视为受黄巾裹挟的百姓。”

“至于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不论其身份,皆按黄巾流贼处置,以精兵攻杀即可!”

“另外,跟刘县令有契约的百姓,为了暂借给刘县令的粮食不被黄巾劫掠,亦会拼死助刘县令守城。”

“孙子兵法有言: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刘县令用此同利之计,令百姓自驱逐利,上下一心,又何惧黄巾为祸?”

“只可惜,此计不能推行青州六郡六十五县,否则青州黄巾之祸,年底可平!”

陈纪凛然。

“利诱百姓,让百姓自驱逐利;聚粮于城,防黄巾劫掠祸民。”

“待黄巾退去,刘备再还粮于民,不仅让百姓免遭黄巾之祸,更能让刘备仁智勇信之名流传。”

“既惠了民,又得了名。”

“郑显谋之策,倒是令人惊叹啊!”

惊叹之余,陈纪又颇为遗憾:“只可惜平原九县,就出了一个刘备!”

“若九县县令,皆有此等魄力,又何愁黄巾不灭?”

但陈纪亦是清楚,即便九县县令都如刘备一般有魄力,若无郑平这样有名望有才智的县丞,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种政令,不是谁都能轻易模仿,东施效颦,只会贻笑大方,徒增百姓烦忧。

学者生,似者死。

陈群见陈纪烦忧,进言道:“父亲何不召刘备和郑平来平原县述职?”

“孩儿以为,郑平或有良策在胸,唯恐州官不敢用,因此才会在高唐县助力刘备成事。”

“以郑平的才智和名望,即便举茂才亦不为过。”

陈群的提醒,让陈纪的眼神多了三分喜色:“长文言之有理!传闻郑平已经是北海相孔融的准女婿了,只因平定青州的壮志未酬,故而将婚期定在了三年后,在北海郡广为美谈。”

“若无良策谋划,郑平留在北海即可,又何至于舍近求远的来助刘备?”

思策既定,陈纪又看向孙乾:“公祐,烦请你走一趟高唐县,替本相传令,让刘备和郑平一并前来述职。”

虽然青州刺史焦和不作为,但陈纪却是个想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