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歪招

叶晨斜睨了马燕一眼,装作打了个哆嗦的样子说道:

“得了,你现在就是咱们家的祖宗,一切都以你的意志为准。我爸妈要知道我让你给我洗脚按摩,笤帚疙瘩都得打飞了。”

说完,叶晨摘下了手套,双手聚拢在嘴边,大声吆喝道:

“南方最大的纽扣厂,江南纽扣厂倒闭了!老板黄鹤吃喝瓢赌,欠下了巨债,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我们没有办法,拿着仓库里的纽扣抵工资。

原价都是三毛多、两毛多、一毛多的纽扣,现在通通四分钱,通通四分钱!黄鹤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叶晨吆喝的这个梗源自二零一三年,当时一段关于“江南皮革厂老板黄鹤,携巨款带人跑路”的音频在全国多地被循环播放,用以招揽生意。这段音频因其朗朗上口、情节刺激的文案而迅速传播。

小主,

二零一五年至二零一六年,改编自上述文案的神曲《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让这个梗二度翻红。但这一行为招致了温州商会的强烈不满,因为这实打实的损害了温商的声誉,他们向多地主管部门举报这一诋毁行为。后来,歌曲制作人公开道歉,相关商贩也受到行政处罚。

要说黄鹤破产跑路有没有其事呢?其实是有的,只不过没有音频里传的那么邪乎,是被某些人给刻意污名化了的。

江南皮革厂的创始人是黄鹤的叔叔作兴,一九七八年,二十一岁的黄作兴退伍之后分配在一家机械厂工作。心思细腻、爱动脑的他看到了我国当时对于阀门研究的空白。

从一九七八-一九九零的十多年时间里,为了解决华夏的阀门难题,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和依靠过往参照经验的情况下,黄作兴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在一九九零年三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中压调节型蝶阀。

这里要划重点!这不仅仅是华夏第一台,这也是世界第一台中压调节型蝶阀!谁能想到,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退伍兵,竟攻克了困扰国内外阀门专家半个多世纪的难题,并一举获得四项国家专利。

因为当过兵,黄作兴血管里还流淌着军人的血,他没有靠这个去谋私利,直接把技术无偿献给了国家。同时,黄作兴拿到了一九九四年布鲁塞尔世界工业发明研究和革新的最高荣誉尤里卡奖,并拿到了世界发明者的最高荣誉“一级骑士勋章”。

随后三年,黄作兴静下心来继续研究高压蝶阀。并在一九九七年第四十六届国际博览会上,黄作兴靠着他的“JHL截止、节流、止回多功能阀门”再次获得金奖和骑士奖。这样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黄作兴成了华夏第一个两次获得世界发明大奖的人。

后来,对华夏工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黄作兴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命名为江南阀门厂(据说是为了感谢当初江南造船厂的帮助)。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成为了江南控股集团。

虽然成了公司老总,但黄作兴一直没有忘记跟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黄作兴一心想解决退伍老兵再就业的问题,但自己的阀门厂的企业技术要求很高,不是什么人上手就能做。

而那时的温州小商品发展成熟、皮革资源也十分充足,于是黄作兴准备成立个皮革厂来满足相当人数的退伍士兵安置。是啊,谁都不会想到江南皮革厂的初始竟然接收了那么多的残疾和退伍军人。

这当然不是成立皮革厂的全部原因。但仅凭这一点初衷,恐怕会让很多把江南皮革厂当茶余饭后笑料的吃瓜群众笑不出来了。黄作兴,配得上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良心。

不过黄作兴的工作重心还是在江南控股集团,于是乎,大手一挥,将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的管理经营权和法人代表交给了自己的爱侄黄鹤。此时的他万万想不到,就是自己的这个决定,后来让他肠子都悔青了。

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一直经营良好,一度成为当地知名皮革企业。二零一零年实现销售额三点四一亿元,利润三千四百二十五万元,销售利润率为百分之十二点二。当年还在台州临海开了新厂,两家工厂的产值合计达五亿。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也从未生产过成品皮包,其主营项目为PU合成革制造,合成革原料销售。这家红火的企业,之所以会破产,固然有黄鹤沉迷赌博的原因,更多的其实是与当时的经济大背景有关。

二零零八年—二零零九年,金融危机袭来,四万亿拯救计划在万众瞩目中出台。银行们为了完成放贷指标,不得不大幅降低信贷门槛,在很多中小企业贷款上,许多蕴藏风险的贷款项目一路绿灯。

资金进入了民间,但是并没有全部进入实体经济。精明的温州小老板们十分清楚,在各种成本连年上涨的大背景下,拿钱去建厂搞出口,只会赔的更多,还不如将钱投入房地产市场,两三年就连本带利的回来了,这就滋生出当年一大批“温州炒房团”的诞生。

当第一批投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迅速带回利润,后来跟风者就像滚雪球般壮大,甚至通过民间借贷来满足投机的需求。

据二零一一年二季度温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民间借贷参与规模首次超越房地产、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温州已有百分之八十九的家庭个人、百分之六十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

该来的总会来,二零一一年,四万亿计划进入尾声,银行信贷投放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这一年,浙江民间借贷利率涨到了百分之二十五,最高的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一百八。终于,苟活两三年的中小企业们再也撑不住了,在二零一一年相继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