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西凉国

宁王宫。

泰和殿。

鲜于大犀现在就想立即联系虞书衡和苏小丫。

可是,现在所有人都看着他,他该怎么脱身呢?要怎么才有机会使用传讯玉牌呢?好愁人啊!

虞书衡和苏小丫坐在泰和殿房顶看着里面的三辞三让,嘴角都忍不住直抽抽。

不过,两人想了想觉得也不错。说起来,这也算是神来之笔,这样也能够让皇权兵不血刃的和平渡过,算是好事一桩。

自古以来,“名不正则言不顺”一直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之一。

对于一个想要登上皇位的人来说,仅仅拥有强大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像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铁血皇帝,他们在即位前也要遵循三推三让之礼,这并非完全出于虚伪或形式主义,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意义。

这种三推三让之礼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是为了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民意和天意的尊重。

首先,三推三让之礼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表演,旨在掩盖权力争夺的残酷现实。在古代社会,宫廷斗争往往充满血腥和阴谋,而三推三让之礼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印象——新皇帝是在众人的推举下,顺应天意登上皇位的。通过这种方式,新皇帝可以转移视线,避免引起民众的反感和质疑。

其次,三推三让之礼也反映了古人对民意和天意的重视。在古代,民意被认为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如果一个皇帝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那么他的统治将无法长久。因此,在即位前举行三推三让之礼,可以向世人表明新皇帝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具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同时,这种礼仪也暗示着新皇帝要关注民意,倾听百姓的声音,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此外,三推三让之礼还与古代的天命观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被称为天子,意味着他是受命于天的统治者。因此,新皇帝在即位前需要向天行礼,表示他对上天的敬畏和顺从。这种仪式既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对自身地位合法性的确认。

综上所述,朱元璋和朱棣等古代帝王在即位前所行的三推三让之礼,既包含了政治表演的成分,又体现了对民意、天意的尊重以及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追求。这些礼仪不仅仅是表面文章,更是他们维护政权稳定、赢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古代帝王登基前的三次推让现象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要展示自己是一个不贪权,但心系天下的君子,自己的位置是得到上天的眷顾和百姓的拥戴,是名正言顺的。经过各种形式的劝进,再经过多次的拒绝,帝王把自己置于道德和法理的制高点,让群臣和百姓膜拜。

从这一点来说,鲜于大犀算是无师自通了。没看到泰和殿的文武百官从一开始的激烈反对,到后来的惊疑不定,再到最后巴不得鲜于大犀赶紧接过诏书,也好让大家回去补觉。

鲜于大犀不知道这些人都在想什么,他现在就在想怎么跟虞书衡和苏小丫联系。

文武百官见一动不动不知道在想什么的鲜于大犀,心里简直都要呕死了。

这鲜于大犀到底在干什么?

难道三推三让还不够,还要搞个五推五让?

卫国大将军樊振东隐晦的看了一眼黑衣卫首领樊振南,接受到的是个稍安勿躁。樊振东虽然满腹疑惑,到底还是相信自家弟弟的,于是也一副老神在在旁观的模样。

卫国大将军樊振东和黑衣卫首领樊振南都是宁王宇文泰的舅哥,是宁王妃樊雯雯的两位兄长。

樊振南和樊雯雯可是从头到尾都陪着宁王宇文泰的,自然也看到了苏小丫跟司徒皓月斗法的全过程。

开玩笑,凡人怎么跟仙人斗?

不说其他,就司徒皓月作法下的那场雪,说是百年未见的雪灾都不为过。这可是遍布整个陇右道啊!

如果,只是针对他们这些凡人,哪怕是十万军队,估计也能分分钟冻成冰雕了。

呵呵!

谁还不怕死了!

好死不如赖活着。

所以,这会儿樊振南可是坚定的支持宁王宇文泰禅让的。反正又不是他家的王位,何必去找死。

而且,现在表现得好一点,说不准神仙也给他赏一颗仙丹什么的,岂不妙哉!

越想,樊振南越兴奋,就怕他大哥不知道情况惹恼了神仙,所以使劲儿给他老哥使眼色。

樊振东确实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不过能够被宁王安排掌管十万军队,肯定不会只因为他是宁王妃的大哥,谋略武功还是足够担当的。

所以,樊振东没动。

其他宁王派系的心腹,虽然一开始一脸懵逼,搞不懂宁王在发什么疯。可是,他们才是唯宁王马首是瞻的,他们才是那忠心耿耿的,为什么要便宜鲜于大犀?

好在,他们的脑子都不蠢,除了最开始头脑发热抱怨了一顿,等鲜于大犀拒绝后,宁王锲而不舍的现场书写传位诏书,他们就冷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