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他怎么交易呢?”
“用钱?”
“这里没有货币交易?”
“那怎么办呢?”
一时间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小黄想了想:
“他把钱在其他地方去置换成粮食,或者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然后再来跟我们交易。”
“嗯,这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他去其他地方置换,那时间上的成本,还有路上耽误的交易怎么办?
最后去到那个地方,也没有交易呢?
或者他就在那边交易了呢?
这边不就损失了吗?”
“那我们就不能设立一个交易场所,兑换所有的产品?”
老孙想了想接着说道:
“当然可以,但是我们唯一交换的货币是猎物,这是前提。”
“那就等于,所有的东西都要折算成价值相等的猎物?”
“对,这就是猎物所体现的价值,而猎物本身是要消耗的,所以这个标准还不够准确,这时就只能引入更多的标准物品。”
大家都静静地听着。
。。。。
“比如以前古人就有人使用贝壳来充当货币,甚至有拿盐巴来当货币的,反正很多物品都充当过货币,最后使用的是黄金。”
“哦,明白了,其实就是充当一个中间的价值标准。”
“对。”
“那么这个价值标准是由谁来决定的?”
“决定这个标准的方法很多,但是都会出现偏差,而我们经济学就是去将这个偏差缩减到最小。”
“哦,明白了,如果所有的食物变成交易对象,是可以的,就是以物换物,如果兑换成货币就是交易。
如果是兑换成票据,也是交易。
这又有什么差异呢?”
“从交易本质上来看,是没有差异的,只是在这过程中使用的频率有问题。”
“什么问题?”
“比如你从工资中获得了粮票,对吧,一百斤,差不多够你一个月的伙食了吧。”
“嗯,对。”
“只是打个比方,如果你这一百斤的粮票,有一个月没有吃完,那么以后你每个月都会有剩余,是不是。”
“对。”
“但是有一个月,你朋友需要粮票来办婚礼,他的粮票突然不够了,怎么办?”
“我可以借给他。”
“对,这是一个方法,那么这个粮票就变成了商品,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