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2章:立储?祥瑞之石,天然还是人工

就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物上面的文字或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这不像官家的飞白书啊!说实话,写得不好,或是我欣赏不动吧!”苏良微微摇头。

“不是,我不是要你评价书法,你看内容,好好看一看内容,念出来!”

一向稳重的范镇,甚是激动。

仿佛发现了宝藏一般。

苏良拿起纸片,仔细端详起来。

稍倾,他喃喃道:“好像是“傳……傳……什么一……一了。”

飞白书,结合整体还能猜出内容。

但这四个字,不但模糊,而且字体甚是扭曲。

苏良只认出了三个字,还不能确定对错。

“不对,是傳位一子。”范镇道。

“传位一子?什么意思?什么?传位一子!”苏良骤然提高声音,也明白了过来。

整个大宋。

可传位者,只有赵祯。

而一子,自然是当下的大皇子赵暽。

传位一子,即立大皇子赵暽为储君。

“此字来自何处?是谁人所写?”苏良问道。

这四个字,意义重大。

除了赵祯敢言,群臣上奏敢言,私下讨论,乱写乱画乃是犯忌讳的。

范镇道:“相州城南十里外的一处山林中,一名农户发现一块丈高大石,石上满是青苔,青苔里面,勾画着这四个字,似乎是天然形成。”

“相州知州路文远汇禀中书,并将此石运往了汴京城,预计三日后,便可抵达汴京城。”

地方如遇到祥瑞,第一时间就要将其送到汴京城。

“此拓片从中书传出后,官员们纷纷呈递奏疏,请求官家立储,我们要不要跟上?”

苏良看向拓片。

“大皇子乃嫡长子,成为储君乃是早晚的事情,与有没有祥瑞无关。”

“我建议再等一等,看一看那块大石头再说,不可妄言!”

苏良作为御史台的台长,上奏向来都是讲究事实,从不主张风闻奏事。

朝堂官员们如此积极,自然都是想要图一个从龙之功。

并且如此多的官员上奏,谁若不上奏,倒显得对大皇子有意见。

但苏良不在乎这个。

朝堂官员议论纷纷,自然也就传到了汴京城的街头巷尾。

“此乃天命所归,咱们大宋的储君本就应是大皇子,谁都抢不走!”

“请立大皇子为皇太子,理所当然,此乃我大宋的大喜事啊!”

“大皇子为储君,我大宋的江山就更加稳固了,也是时候立储了!”

……

垂拱殿内。

赵祯的御桌前,摆放着一摞摞请立太子的奏疏。

除了御史台众官员和知开封府包拯,其他人都写了请立储君的奏疏。

当下的御史台向来如此。

百官都上奏的事情,他们基本都不会上奏。

至于包拯,向来都有自己的主意。

往昔。

若御案上堆积如此多的奏疏,赵祯定然很生气,但今日却相当开心。

与太祖太宗相比,他算得上“老来得子”。

虽然生有两子,但依照祖训,大皇子赵暽乃是嫡长子,且品行德才都不错,立其为皇太子没有任何意外。

赵祯想了想,朝着一旁的首相文彦博和次相富弼道:“文相、副相,朕欲将此祥瑞之石放置在大庆殿,与百官同观,待观摩之后,便正式下诏立储,然后大赦天下,你们觉得如何?”

“臣以为此举甚好。”文彦博和富弼同时拱手。

大宋君臣最喜“天命所归”之说法。

有祥石衬托,会将立储之事变成一件流传后世的美谈。

文彦博和富弼都是长呼一口气。

待立了太子,赵祯再想着去外巡或御驾亲征,他们绝对不会再劝谏。

……

三日后,清晨。

相州知州路文远带着一个车队来到了汴京城外。

车队中央放着一块用红布包裹的大石。

正是那份祥瑞之石。

路文远一行至汴京西水门后,将祥瑞之石放到了大船上,走汴河,过金梁桥,一路向东。

石在水上,有祥瑞之意。

并且运送此类大石,水运更顺畅。

随后,船行至州桥而止,又改马车运送祥瑞之石,直到入宣德门,进大庆殿。

这一趟路,从清晨走到了近午时。

而此刻,苏良等文武百官已经在大庆殿内等候了。

……

片刻后,大庆殿内。

一块大石立于大殿中央,上面盖着一块红布,文武百官立于两侧,眼神都放在了大石上。

相州知州路文远,站在大石的一边,拱手道:“官家,此瑞石乃相州一农户发现,他觉得是字,便汇禀了官府,我等发现此四字不一般后,便立即汇报给了朝廷,并将此石运送至京。”

赵祯点了点头,高声道:“揭开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