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能有不到半个月,李象便收到了来自洛阳的加急书信。
打开李世民的回信,李象不得不感慨老人家的厚重。
老李将李象的说辞变了一下,盐铁是国家的命脉,乃是国之重器,若是百姓去服徭役,将会损失相当一部分的盐,这是得不偿失的。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干脆就多收一点盐田税,让百姓们专心晒盐。
用他们多交出来的税,再另外雇佣其他民夫去干活,这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服徭役了,属于“租庸调”当中的“庸”。
所谓的“庸”,指的是力役税,每年要替朝廷服劳役二十日。
交钱代替劳役,就当是服过了。本来租庸调,就允许有钱人用钱抵充徭役,现在不过是在登州全面推广而已。
这样一来,其他反对的声音也会小上很多。
李象觉得这个说法很好,真不愧是他的好阿翁,想问题就是比他周全。
等到环渤海一带推广盐田后,再把所有盐田都实行这个摊丁入亩的政策。
李世民同时也指出,沿海盐碱地地区的府兵,授田授予盐田,是一项很灵活的政策。
他着重地夸奖了李象,夸赞他想问题周全,颇有他老李当年的风范。
既然李世民都这样夸奖了,李象也有了改革的底气。
试点嘛,敞开了造就行了。
渔船送到李象这边之后,李象并没有第一时间拿出去卖,而是等待李漱回信的同时,派遣水师,驾着这渔船出海去打鱼。
你别说,一趟下来的鱼获还真不少。
这年头出海打鱼可是高风险的事情,平底船吃不得浪,只能在近海玩一玩,稍微水深一些的地方都走不了。
当年白江口之战的时候,参与水师作战的全体官升一级,非战斗减员都快达到百分之五十了,可想而知海上的风险有多大。
出海打鱼的少,就意味着鱼多。
捕捞上来的鱼,李象也没全让人吃掉,而是挑选出一部分,让人腌成咸鱼,一是看看这咸鱼的保存情况,二来是试试这咸鱼风味如何,到底适合不适合唐人的口味。
反正现在也不缺食盐,敞开了造就是了。
在确认了这渔船能用,而且好用之后,李象正式把这渔船拿出来,交给冯清发卖。
想法是好的,但可惜……
一连三四天过去,这渔船都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无他,没人知道这船到底牢靠不牢靠,另一方面也是这船的价格不菲。
就算是人宣传这船水师都在用,但毕竟也只是说说啊,百姓们也没见水师到底用没用过。
冯清愁啊,盐田的事儿还能有個试点推广,这渔船可怎么推广,难不成找几个人过来试试?
别开玩笑了,这船又贵,谁特么会拿命去试试这船到底合格不合格啊?
文登的百姓们都开开心心地去开发盐田呢,并没有那个时间,或者说那个想法去出海打鱼。
放着好日子不过,出海送命……多少有点划不来。
鉴于这种情况,冯清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当即便找到了李象,和他建议向渔民开展渔船出租业务,使用渔船不收费,等到渔民出海打鱼回来之后,再收取三成的鱼获作为渔船租金。
李象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建议可行。
毕竟现在有钱买船的不会豁出命出海打渔,而想出海打鱼的则兜里没钱,付不起买船的钱。
的确是有一部分人心动,然而都在看到这尖底船的时候心里画起了魂儿。
这船……能行吗?
最后还是实在是穷困到没什么出路的廓定县几户人家凑在一起,向冯清这个长史申请了一条渔船,打算出海碰碰运气。
死在海外算自己倒霉,若是真像长史所说那般,那就是赚到。
为首的那人叫卫老汉,看起来是个老实巴交的老者,李象特地在冯清回来报告好消息的时候嘱咐他,等到卫老汉这伙人回来以后,把他们的租金免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要给一些特殊待遇,毕竟能够起到带头的模范作用嘛。
在卫老汉这伙人出海之后,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看一看这新式渔船,出海打渔到底会不会有收获。
这段时间,李象也收到了李漱的来信,同时还有李世民的第二封信件。
李漱的信件很简单,对于第一次交易,她很重视,所以打算亲自来一趟登州,顺便看看他这小象。
李世民的信件则是说,李明达实在是思念他,便央李泰和李治一起带着她来登州探望他,顺便再让李泰和李治好好和他学习一番。
李象:……
好家伙,真把我这当托儿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