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秦 第一章 千古一帝

千古苒苒 远止浮游 689 字 1个月前

秦,时间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从西陲小国到超级大国,兼并天下建立大一统王朝,秦国的发展历史确实是一步一个脚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废除分封制,确立中央集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影响深远,就是命短了点。

“千古一帝”这个词语最早是明朝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提出的,他认为的千古一帝就两位,一是秦始皇,二是明太祖(有拍马屁成分)。现在公认度最高的千古一帝还是当属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天下已定。秦王政觉得春秋战国以来的“王”都烂大街,他不想再当“王”了,“王”已经配不上现在的自己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也这么认为,得给秦王政改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称号。三人思来想去,觉得古代三皇的名号特别响亮,其中泰皇最好听,那就叫泰皇吧。

三人将想法汇报给秦王政,马上被否决了,秦王政说:“你们懂不懂创新啊,还抄作业,算了,我自己想吧。”秦王政不满意“泰皇”这个称号,不过他从中找到了灵感。三皇五帝不是很牛吗,秦王政觉得自己既有三皇的品德,又有超越五帝的丰功伟绩,那索性就结合起来,叫皇帝吧。皇帝以后就自称为“朕”,不叫“寡人”这些了。皇帝这个名号确实够硬,从此成为我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给自己封皇帝后,秦王政不忘给老爹追加封号。老爹原来叫秦庄襄王,现在儿子是皇帝了,就给老爹追封了个太上皇。秦王政觉得谥号这个东西不好,这是儿子议论老子,臣下议论君主,决定不用了,以后自己就是始皇帝,接下来就是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秦始皇的称呼就确定了。

确定好名号,接下来就是国家管理的问题,秦始皇问大臣们的意见。王绾认为齐楚燕的地盘都远离咸阳,如果还是用郡县制的话不好管理,建议秦始皇分封给他的儿子、宗族及功臣们。李斯坚决反对,说道:“咱们就推行郡县制,周就是个大教训啊,诸侯混战,天子卑微,乱成啥样了。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给他们领地就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以后肯定会大乱的,可不能再搞分封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分为36个郡,后来增加到46个。地方政府从上到下的行政区划为郡、县、乡、亭、里,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乡、村。为搭配郡县制,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郡一级设郡守、郡丞、郡尉、郡监御史。县一级设有县设县令,县丞,县尉。以上这些是秦朝的正式官员,乡、亭、里的管理依靠以宗族为核心的自治组织。

为了防范六国旧势力死灰复燃,秦始皇强迫六国有影响力的贵族和富豪都搬到了咸阳。秦始皇觉得把有钱有势的人集中起来,剩下的那些穷人就翻不起什么大浪。事实证明秦始皇低估了穷人的力量,毕竟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发现了个问题,现在天下人都是秦国人了,但是人家还在用着六国的语言和货币。要统一就彻底,秦始皇下令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和文字(小篆)。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确实没少花心思,他还推行了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秦始皇说周是火德,秦是水德,没办法,水克火嘛,这是自然规律。

秦始皇虽然灭了六国,但他觉得天下还没有真正统一,南边还有好大一块地盘被百越部落给占着呢,于是战争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