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 大图书馆的幸福

买活 御井烹香 2725 字 1个月前

威廉哈维大概是这些洋番里发胖得最少的那个人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腰围也有相当的增长,他的汉话已经说得非常好了,就是一开口总有点说不出的地方腔调,“这你说的,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说得上是蹭呢——医学院是开门了,宿舍楼也有电灯,但可没有这么多的医书嘛!”

“那倒是的!”说话的其实也是买活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白天大图书馆里还会有来凑热闹的市民,到了晚上,大家各有各的事,还停留在图书馆蹭电灯的,主要还都是学生、教师一干人等,或者是留下来做作业,或者是要继续利用馆藏书籍,真正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过来借着图书馆的电灯做针线、做手工的人,几乎没有。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大图书馆开在新区,从新区到旧区,要走一段长路,路没有完全修好,到家也很晚了,因此旧区的人是要赶在天黑以前回家的,而住在新区的人,如今以各种工人为主,他们自己的宿舍就供电,并没有必要特意到图书馆来蹭电,还要接受管理员的约束。

因此,图书馆白天或许还有嘈杂拥挤的时候,晚上的学习气氛却十分的纯粹,阅览室虽然坐满了人,但除了铅笔和纸面接触的沙沙声、思考时不自觉发出的嘟囔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谈的声音,这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让人上瘾着迷的体验:不但可以在晚上,以明亮的灯光继续学习,而且,周围的环境是何等的宽敞、和谐,房间里几乎完全没有霉味儿,而那些书本又是多么的轻便,字迹多么的清晰,多么的可喜!

而且,身边所坐的所有人,不分出身、职业、地位,甚至不分性别、长相,所有人都全心全意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来到买地,进入大图书馆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洋番会幻想着自己能身处于这样的环境里,虽然事前毫无预计,但只是刚刚踏入图书馆数日,大家便公认,图书馆是比超市还要更让人着迷的地方。从学习环境到那丰沛到让人狂喜的书籍,还有对于学习成员无条件的接纳……没有一样是他们能想象出来的,习惯了在高大阴暗,白天都要掌灯的石制建筑物中,抵挡着寒风,费尽心机地在豆大的灯光下阅读着歪扭字迹的感觉,大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就是上帝赐予的天堂!

但是,这样的东西是带不回欧罗巴的……人们心里也是清楚,这一点让他们尤其的沮丧,倘若说对于买活军的一些知识他们还有希望学到手带回家的话,这种浓缩了买活军所有技术精粹才打造出的建筑,却根本不是几个传教士,几个学者所能带走的。想要打造这样一间谁都可以进来学的大图书馆,首先需要的就是通电,在通电之前,图书馆必须严格控制读者的数量,理由非常的显而易见,人多了,需要的照明灯火也多,灯火多了就容易走火,而图书馆最怕的就是火灾。

通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夜晚的光照,也在于扩充读者的人数,以及,在羊城这样炎热的地方,用电风扇来驱散室内的热气,避免书籍发霉。可以说,电力是图书馆产生的绝对前提条件,而一说到电力,问题就接踵而来了,发电机、橡胶电线,这都不是工匠徒手能造出的东西,需要的是一整个工厂,包括了工厂中有经验的工人,哪怕洋番们进工厂担任过工程师的职位,这也绝不意味着他们回到家乡之后,能徒手再造出一个工厂来,在这种工厂生产流程里,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讲究,不是说任过一个职位,就能把全部生产环节给打通的。

除此之外,想要填充图书馆,使其能对不特定的公众开放,哈维医生不禁留意到,发达的印刷业也是必然的前提条件,否则哪怕是为了书籍本身的安全可言,也必须严格审查潜在的借阅者,图书馆必然会带来书籍的丢失和损耗,这就要求图书馆准备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可复制的印刷品,丢了的影响也不至于太大,再搭配上严格的惩罚措施,才能把书籍的丢失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得图书馆可以持续下去,否则,难以想象图书馆该如何经营,如果买地书籍的卖价还和欧罗巴那样的昂贵,哈维毫不怀疑会有很多人入馆只是为了偷走一本宝贵的书,之后再卖出去换取现钱。

【我不得不指出的是,买活军处,乃至整个华夏的造纸业也非常的发达,此地的纸张非常的便宜,再加上铅笔和橡皮(面包屑)的出现,使得纸张的普遍运用成为了一种可能。买活军甚至还会回收使用过的纸张进行再造……这种技术似乎我们的故乡还没人能够掌握,尽管过去的百年间,我们的造纸业也兴旺发达,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行业,但依然落后华夏许多。】

在送回家乡,呈给国王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如此便宜——价格几乎只是欧罗巴十分之一的纸张,以及发达的合金活字印刷技术,让买地的书籍制造变得非常的容易,甚至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进入工厂的活计,而不再是从前那样的手工活。】

【人们疯狂地印刷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些,说来可笑,仅仅只是为了娱乐。书馆在买活军街头随处可见,承载了绝大多数的娱乐阅读需求,百姓们不必费事前来图书馆,这里更多的是学术书籍,娱乐类的、戏曲、画册,在书馆集散,人们既可以买,也可以坐下来点一壶茶,在书馆里聚精会神地翻看,如果感到饥饿,他们还可以叫来丰富的点心,边看边吃。每到周报发行的日子,或者有知名的发行新卷,书馆中座无虚席,读者们排了号码,轮流阅读新书……华夏的阅读氛围之浓厚,识字率之高,是没有来到这里的人完全想象不出的,和他们相比,欧罗巴完全是一群文盲、混混和强盗勉强捏合成的乌合之众,再披上一层号称是国家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