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斩首徐海的这一天,鲁发忠也被一并斩首。
鲁发忠判的是斩监候,按照大明律来说,应该是立秋那天处斩,也就是要等明年的立秋才能斩首,但是内阁行了明文,到台州便斩,不给鲁发忠多活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当徐海的罪证坐实之后,鲁发忠也就跟着论受贿、失土、弃城等罪被拉出来一刀砍了。
该做的事做完了,到了收尾的阶段,也就是摆庆功宴的时候,台州城里里外外都很热闹。
也在这一天,陆远见到了一个不速之客。
来人叫崔可玉,身份是一名小吏,千万别小看这个小吏的身份,人家是通政使司的小吏,从北京来的。
而他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台州,就是因为受了赵文华的命令,专门来为陆远送上一封信。
信是赵文华写的,内容核心只有一点。
虚报战功!
这次台州剿倭,斩俘五百余人,赵文华似乎早就知道了这次台州作乱倭寇的数量,他在信中要求陆远将这次作乱台州的倭寇数量报为八千,而后将斩俘数量报到三千,余者皆击溃,最后将倭酋徐海的首级送到北京。
信的最后,赵文华似乎还害怕陆远不听话,刻意强调了这件事严嵩严阁老也知道,而且是支持的。
严嵩当然不会直接说让陆远虚报战功,信中有赵文华转述严嵩的这么一句话。
“阁老叮嘱,伯兴你要斟酌行事,不可偏一隅而小全局。”
什么叫偏一隅而小全局?
偏一隅很好理解,陆远现在台州就是偏一隅,如何小全局?
结合赵文华让陆远虚报战功,且前者又是在通政使司的位置便很好理解。
陆远知道赵文华在担心什么。
之前台州闹倭寇,军情肯定已经报到了兵部,而地方公文、军情进京,第一站一定是通政使司,而后再由通政使司转交兵部。
梁凤、沈翰等人为了减轻责任而虚报敌情这种事可是要杀头的,那么梁凤或者沈翰亦或者二者皆有,私下恐怕给赵文华行了贿交了底,这也是赵文华为什么知道此次台州倭乱的具体数目。
他收了贿,当然要替梁凤、沈翰捂好盖子,那就不能让陆远揭开这个盖子,这样会牵连到他赵文华。